針對部分村官不在村,工作浮于表面等問題,江西省婺源縣在村官日常考核和期滿考核中全面推行“量化測評”工作法,將大學生村官的日常工作情況以百分制的形式進行量化,確保了大學生村官在基層“呆得住、沉下去、干得好、有奔頭”。
抓住“駐村”關鍵“點”,確保村官“呆得住”。采取百分制“量化測評”的方式,將村官的現實表現分為“德、能、勤、績、廉”5大項和“適應基層能力、堅持在村工作時間、完成本職工作總體情況”等20小項,分別設置不同分值,特別將“堅持在村工作時間”作為測評“重頭戲”,分值設置占總分值的20%,使那些長期不在村、經常性脫崗、不務實為民的村官肩上有壓力,確保了村官在村在崗。對于在村工作期間被選為支部書記或村委會主任、自主創業、為村爭取項目成績突出的村官還可以獲得額外加分。“量化測評”的方式拉開了村官的實績差距,今年全縣15名期滿大學生村官的得分懸殊達到11分。在8月份的考核測評中,太白潘村大學生村官戴某由于被鄉鎮借用超過3個月,盡管其他方面表現還算不錯,但由于此項得分一票否決,失去了評先資格。
抓住“評述”兩條“線”,確保村官“沉下去”。測評環節抓住“群眾評,自己講”兩條線,“述、評、講、查”相結合,由大學生村官作“無時限、無稿件”的述職報告,按照各自的崗位職責和相關要求,對到村后的思想動態、工作情況進行自我總結,參加測評的人員聽取述職后圍繞其工作表現進行評述,工作人員按照測評表評分項目,向與會人員逐項解釋說明,并通過走訪群眾、現場實查、資料閱查,核查大學生村官為民辦實事情況。四個環節環環相扣,讓“沒下基層的無話可說,下了基層的有人說話”,從而確保村官自覺融入基層。浙源鄉沱口村村官李文強在測評中就接受了全方位的“體檢”,除了自我述職,測評人員還要現場評述,事后還要到村里進行實地核查。為村民辦了多件好事的李文強,經受住“全面考驗”,獲得了“優秀”等次。
抓住“測量”多個“面”,確保村官“干得好”。針對以往大學生村官考核過程中出現的“了解的說不上話,不了解的說好話”的現象,擴大參與測評人員的覆蓋面,多人“相面”,集體為村官畫“像”。除村“兩委”成員、村組干部、黨員群眾代表參與測評外,掛點鄉(鎮)班子成員、掛點鄉鎮辦干部也參與測評,讓每一項村官參與的工作,都有直接參與者參與測評。為防止村干部、黨員群眾打人情分,每次測評還隨機抽選4-5名參評人員解述評分理由,聽取他們對大學生村官入村工作情況、中心工作配合情況、個人創業帶富情況等方面的評價。面面俱到的測評充分激發了村官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牢固樹立“想干事還要干好事”的理念。鎮頭鎮鎮頭村書記徐福寶憶及測評情景時,坦言:“考核方式很嚴格,也更加科學。”作為村支書的他,面對測評人員將其任內所做的業績和工作上的不足一一脫稿講來。他很有感慨:“事情做沒做,做得怎么樣,臺下聽的人心知肚明,來不得半點虛假。”
抓住“結果”評“等次”,確保村官“有奔頭”。強化大學生村官測評結果運用,將其作為評優定級、期滿安置的重要依據,讓“干好干壞不一樣”。依照測評結果,將村官服務期內工作表現劃分為“不合格、基本合格、合格、優秀”等次,“不合格”等次的村官不予以期滿安置,“基本合格”等次的村官就近安置到鄉鎮事業編,“合格”等次的村官擇優推薦到縣內條件較好的縣直機關,或者在鄉鎮加以培養歷練,“優秀”等次的村官期滿安置后列入副科級后備干部,加以重點培養。今年,通過對全縣15名期滿大學生村官的量化測評,6名優秀大學生村官被評定為優秀等次,其中1名村官被評為全省優秀大學生村官,2名被評為全市優秀大學生村官。最后的測評結果顯示,大學生村官的實際表現與其量化測評分數完全相符,體現了過程與結果的高度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