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創業”以及“合作社”,這三個詞頻頻出現在各類村官新聞報道里。但從實踐看,大學生村官在自主創業及創辦、領辦合作社的過程中也不乏失敗的案例,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準備不足。想創業,但怎么選項目?如何申請小額貸款?想辦合作社,但如何立項?怎么協調村民與合作社之間的關系?這一系列問題,很容易讓剛走出校門就進入農門的大學生們迷惑,造成有勁使不出來的尷尬。
二、恒心不夠。雖然多數村官到村任職前都有創業或辦合作社的想法,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多是有想法沒做法、有理論沒經驗,碰了幾次壁后,便產生畏難情緒,于是只好放棄創業夢想。
三、不接地氣。有些大學生村官被長期借調在鄉鎮工作,盡管獲得了更多了解政策的機會,也贏得了一定的人脈資源,但不可否認的是,減少了與村民接觸的機會,成了鄉干部眼中的村干部,村干部眼中的鄉干部,喪失了群眾基礎,想在村里創業,難度大大增加。
針對上述三種原因,如何破解村官工作中的諸多難題,讓大學生村官能迅速成長為熟悉農村基本情況、成為帶領村民致富的領路人,我覺得最實際有效的做法就是在培訓上下功夫。
一、崗前培訓夯實基礎。崗前培訓可能是很多大學生村官,特別是從城市來的大學生村官第一次了解農村的窗口,因而格外重要,此類培訓應該側重于以下三方面:一是緊密結合大學生村官工作實際,聘請專家圍繞村干部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農村實用案例、農村基本政策、農村實用公文寫作、現代遠程教育等內容進行專題輔導,讓大學生到村任職后工作能快速上手;二是注重心理培訓。大學生村官都是直接從學校走入基層的,面對陌生的環境和角色的轉變,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其中心理上的轉變至關重要。在崗前的心理輔導中既要鼓勵他們追求夢想,也要適當地給他們“潑潑冷水”。崗前培訓就是學校和社會的緩沖區,只有提前讓大學生村官了解自己將要面對的困難,才能做到有備無患;三是引導大學生村官進行自己的職業規劃。讓大學生村官明確自身定位,引導其有意識地鍛煉基層工作能力,積累農村工作經驗,增強服務群眾的能力。
二、探索村官與合作社對接新思路。常規的創業思路是大學生村官帶領村民成立合作社,但是現實中往往因諸多原因成功率不高,如何提高成功率?或許可以嘗試逆向思維:在縣一級大學生村官培訓時,組織大學生村官與當地具有一定實力的合作社結成幫扶對子,由合作社激發村官創業靈感,帶領村官成長,讓村官了解創業基本模式。村官帶著思路回村后,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村民所需、所盼開始創業,這樣可增強創業項目選擇的可行性。合作社有著群眾基礎牢、特色項目多的特點,讓村官進入合作社學習,不但有益于村官了解合作社的創建及運行機制,更便于村官從中尋找可行項目。當前很多合作社都面臨技術短缺、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困難,大學生村官與合作社對接,取長補短,不失為一種“互利雙贏”之舉。
三、鼓勵村官積極參加各類培訓、論壇。目前全國各地每年都有多種形式的大學生村官培訓及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應充分利用此類平臺及資源,鼓勵大學生村官走出去、拓寬視野,把好經驗好做法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