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杰(左)幫助貧困戶義務勞動
走出“村企共創、村企互哺”發展模式
離舞臺不遠處,是一棟五層高的大樓,上書“村企共創大樓”六個字。施海杰介紹說,村部就在這棟樓里。記者既驚訝又不解,驚的是五層高的村部大樓不多見;不解的是村企共創給簸箕楊村帶來了什么?
想要了解村企共創,還得從施海杰的經歷說起。他17歲高考失利后,到河南旋風公司賺取了人生第一桶金,2000年成立了自己的建筑機械配件公司,短短幾年間公司年銷售就達幾個億。施海杰將“無商不富”的理念帶回了簸箕楊村,琢磨著要在村里成立集體經濟實體,為村民提供創業平臺。“之前村民靠種地為生、收入很低,老路子走不通,我要帶大家開新路。”于是,施海杰投資1000余萬元建成村企共創大樓,集建筑機械、愛心超市、文化傳媒、百姓洗浴、百姓大食堂、農業生產資料、商超農淘等于一體。“怎么想出村企共創這個法子?”記者問。“對于老百姓來說,只要能掙錢,誰會不愿意?對于企業來說,村子有名氣了,企業不用宣傳也能出名,工人也好招。用一個時髦的詞說,這叫‘村企互哺’!”經商多年的施海杰展示出與一般村書記不同的發展思路。
“就拿愛心超市來說,每個村都有愛心超市,但我們村的不一樣——把愛心超市的愛心功能和超市的盈利功能相結合,在愛心超市中辟出一塊場地售賣正常價格的物品,因而我們村的超市就成了長葛市最大的愛心超市。”愛心超市不僅能幫助村里的困難戶,還能促進村里集體經濟發展。“我們在超市里特地劃出了‘愛心區’,村里的貧困戶、低保戶、困難戶家庭每人每月可領取100元購物卡,享受到價格優惠的愛心物品。”
“除了‘愛心區’,愛心超市里還設有便民惠民區。”除了簸箕楊村的村民,鄰村的村民都可以來選購所需商品。因為超市就在家門口,價格比外面優惠,因而很受村民歡迎,開業后經營一直很好。除去房租、員工工資等,盈利的錢全部歸村集體,用于公益事業。
不僅有“愛心超市”,村企共創后,簸箕楊村的惠民服務還有很多——
在百姓洗浴中心,村里每個月會給6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發放兩張洗浴票,本村人洗澡也享受比市場價低的優惠;在農資服務中心,村里負責與經銷商商談價格,降低成本,為村民統一訂購種子、化肥等農業生產用品……“村企共創、村企互哺”的良性發展模式就這樣生根發芽了。
搭建微信平臺,治村思路有點“潮”
“這是‘魅力簸箕楊’村民微信群和‘魅力簸箕楊’公眾號,你可以關注一下。”四十出頭的施海杰“潮”得很,不僅穿著“潮”,治村思路也走在前沿。
“簸箕楊有村民234戶、1060人,其中416人都加入了‘魅力簸箕楊’群,基本做到了每家每戶全覆蓋。”施海杰說,“我們把村里的重大事項通過微信平臺與村民交流,提高了村民的參與率。比如,在開展精準扶貧時,我們把上級有關文件精神、認定標準通過微信群發布,在討論全村困難戶時,群里成員踴躍發言,公平公正地推出了4戶困難戶。”
除了“魅力簸箕楊”微信群,村里還有個黨員學習群,黨員可通過這個群隨時隨地學習。簸箕楊村有個黨員名叫薛煥英,她因患重病去年在長葛市人民醫院住院期間也沒拉下學習,“身體雖不好,但學習不能掉隊。”簸箕楊村先后被評為許昌市黨建200強村、許昌市“四強”村(社區)基層黨組織、長葛市優秀文化大院……
施海杰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村子,為村子設計了村旗、村徽、村標,以增強集體榮譽感。“村徽由三片綠色的楊樹葉組成簸箕形狀,又酷似三條金魚,寓意村民生活富足、年年有余;三片樹葉中間,有三個呈歡迎姿勢的人,寓意簸箕楊村歡迎四方來客。”聽著施海杰的介紹,凝望著美麗的村徽,內心由衷地祝福簸箕楊村美麗富足、村民日子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