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泰和縣高度重視大學生村官工作,不斷拓寬思路,積極創新機制,著力在培養、管理、使用上狠下功夫,通過開展大學生村官崗前培訓、創業培訓,實施“3+1”幫帶培養機制,確保大學生村官下得去,挽起褲腿“接地氣”;待得住,掌握方法“通民氣”;干得好,自主創業“長志氣”,努力培養出一支“連心”型大學生村官隊伍。
挽起褲腿“接地氣”
對于剛走出大學校園,優越感較強的大學生來說,泰和縣注重大學生村官的心理調適和疏導,通過開展崗前培訓,幫助大學生村官以思想“扎根”促進事業扎根,把建設新農村的“滿腔熱情”、“豪言壯語”落實到“接地氣”和“腳踏實地”上來。
馬市鎮蜀口村書記助理戴利有,研究生畢業。剛到村里,大家覺得他學歷那么高,人也單瘦清秀的,斷言他吃不了苦,肯定待不久。可他“放下”身段甘當農民,只要手頭工作忙完,就和當地百姓一起干農活。盡管工作的村離家不遠,但他忙起來常常幾個月不著家,蜀口村委會就成了他目前的“家”。如今的他已經在村工作將近兩年,當地村民都親切稱他為“百事通”,只要村里出現了矛盾糾紛,他都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耐心地調解矛盾。他用時間向村民們證實了他扎根農村的愿望,他說在村里“接地氣”讓他洗去了浮躁,和村民在一起心里很踏實。
剛到螺溪鎮藻苑村任職的大學生村官彭纏曹,敏銳地察覺到缺水和交通不便是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她花了三個月時間跑遍全村的田間地頭,實地調研發現全村的有效灌溉面積不到20%,全村80%的農田缺乏灌溉設施,一遇旱情,顆粒無收;另外,藻苑村12個小組,只有4個小組完成了通組公路建設,其余8個小組仍然是土砂路,交通發展滯后。于是她積極向鎮里爭取資金發展藻苑村農田水利建設與通組公路建設,如今該村已經基本解決靠“天水”耕種的問題,通組公路建設也正在籌劃當中。
掌握方法“通民氣”
為讓大學生村官快速實現角色轉換,盡快掌握方法“通民氣”,在農村干出一番事業,泰和縣建立以鄉鎮分管領導“引”、蹲村干部“幫”、村書記主任“帶”的大學生村官“3+1”幫帶培養機制,促進大學生村官快速成長成才。
苑前鎮戴坊村田園化項目結束后,少數村組群眾不贊成土地調整方案拒絕分田到戶。剛到崗的大學生村官肖俊主動上門疏導卻總是碰一鼻子灰,蹲村干部和村書記告訴他,跟村民打交道不能來硬的,要先用當地方言與村民嘮家常,坦誠交流、建立信任,再反復解釋、宣傳和引導。鎮分管領導下村做工作經常叫他在旁邊觀摩學習,他也逐漸地掌握了農村工作方法,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今年5月以來,泰和縣在上圯鄉上圯村進行土地確權試點探索,大學生村官賴傳屹考慮到村民流動性強等原因,他積極服務于村民,主動上門幫村民免費復印戶口本、身份證、承包證等證件。同時把上圯村小組的歷史資料、地塊狀況、群眾訴求、可能引起爭議糾紛的情況一一摸清。在此基礎上,把有可能引發矛盾的問題歸類整理為分戶、開荒地的測量、轉包地等15類,有針對性地制定解決方案,有效地避免了矛盾糾紛的發生,真正做到了“通民氣”。
自主創業“長志氣”
為讓大學生村官不光在工作上是一個能獨當一面的好干部,同時又能做一名有想法、有闖勁、有擔當的有為青年。泰和縣積極鼓勵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村官創業培訓,普及了相關的創業知識,點燃了他們的創業熱情。
水槎鄉水槎村縫嶺村主任助理付奇剛到縫嶺村不久,就發現村里每家每戶都有荒山幾百畝,于是他就想到了種樹,可是村里的年輕勞力都外出打工了,他就嘗試著培育松樹、杉樹苗木,等到過年前后,外出的勞力回來了就賣給他們種在山上。隨著村民的需求越來越大,他想擴大規模,但是苦于資金不足,一直徘徊不前。培訓時,他了解了貸款的具體事宜,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益處,他打算回去和村民一起搞苗木的培育。
大莊村地處老營盤鎮西北部,交通不便,經濟基礎差,村民的經濟來源主要由外出務工和山林作物兩大塊組成,山林作物包括油茶、杉木、毛竹等。2013年到村任職的大學生村官羅芬為幫助村民增加收入,積極鼓勵當地村民充分利用大莊村山林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規模化的蜂蜜養殖。通過創業培訓,羅芬想到了幫助村民建立自己的宣傳網站,利用淘寶、微商等平臺,發揮品牌效應,建立牢固的銷售網絡,為產品的推廣打下堅實的基礎,拓寬了銷售渠道。
迄今為止,全縣在崗的99名大學生村官,調解村民民事小糾紛170余起,收集村民意見建議1470條,有14名大學生村官擔任了農民專業合作社黨支部副書記,帶動了當地產業致富,真正打造出了一支“接地氣”、“通民氣”、“長志氣”的“連心”型大學生村官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