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黃垓鎮黃北村的喜宴“標配”是:大擺宴席四五十桌、一桌最少600元,名煙名酒,婚車十幾輛、不乏奔馳、寶馬……“一場喜宴下來,少說也要五六萬元。”黃北村書記助理、大學生村官褚衍富說,村民們普遍認為自家孩子一輩子只結一次婚,甭管窮富,好歹也要風光一回,正是這種心理讓攀比之風愈演愈烈。
2015年7月,褚衍富從濟寧醫學院畢業后,來到黃北村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村官。走村入戶,他得知,黃北村有10個村民小組,共486戶,總人口1750人,耕地面積1450余畝,主要以種植大豆、玉米、小麥為主,一些村民還發展電商。褚衍富還了解到,黃北村喜宴的鋪張浪費現象也十分嚴重。
褚衍富說:“我從農村出去,再回到農村,沒有什么高大上的情懷,只是想為村民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改變喜宴鋪張浪費是褚衍富的第一個“動作”。
“在和村民們交談中,我看出其實很多村民也想改,只是沒人愿意開這個頭,就怕落面子。村里的紅白理事會也礙于人情,形同虛設。”褚衍富說。
褚衍富明白,一個外來小年輕要想改變這個經年陋習不太容易,但如果借助村里有威信的人情況就不一樣了。于是,褚衍富找到村支書黃凌渠商量,召集村里的老干部、老黨員開會商討,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相發表意見,三天后,一個結合本村實際而制的標準成型了:婚車3-5輛,喜宴不超過25桌、每桌不超過300元,喜煙一包不超過15元、喜酒一瓶不超過30元。
有了標準,可誰來開這個頭呢?村支書黃凌渠說:“下個月十六,我二弟黃凌禹結婚,那就從我家開始。”5輛婚車,19桌喜宴、每桌260元,13元一包的喜煙,30元一瓶的喜酒……一場婚宴下來,總共花了15000元。面對這樣的婚禮,新娘馬艷紅說:“婚禮只是個形式,再風光、再體面也不代表以后的生活幸福。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從簡辦婚禮,我一點也不后悔,反而感到自豪,我是村里第一個帶頭移風易俗的人。”說著,馬艷紅爽朗地笑了起來。
村民們也紛紛表示:“黃凌禹的婚禮,既熱鬧又時髦,不光節省了資金、減少了浪費,更重要的是省心省事啊。”
黃凌禹的婚禮,讓村干部們看到了改變陋習的機會,于是,村里閑置很久的紅白理事會重新啟動了。理事會成員一共11人,村書記黃凌渠為會長、兩名村委委員為副會長,其余為村里有威信的村民。在村委會議室里,大家再一次明確了紅白事的規范標準,并人手一份理事會章程。通過廣播、掛橫幅等方式宣傳,理事會成員掛胸牌上崗。
褚衍富說,村里操辦紅白事,現在都要經過理事會同意,“理事會的人都在村里比較有威望,村民一般都會聽的。”
如今黃北村不僅喜事不浪費,白事也節儉,吊唁者每家回禮2包不超過15元的煙……
看著村里的變化,褚衍富說,我要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