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灑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種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靜待收獲的時節”。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90后大學畢業生——萬發明,他懷著一份對家鄉的熱愛,放棄城市生活來到鄉村,當起了大學生村官。
在鄒城市張莊鎮前任嶺村的村委大院里,萬發明正在和20多名留守兒童互動,這個課堂被形象地稱為“小明課堂”,孩子們把村官萬發明親切地稱為“大哥哥”。留守兒童杜克莉:“我的爸爸和媽媽在外地打工,平常我都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可是他們的年齡也大了,自從有了這個哥哥,他在課堂上帶著我們玩,還有很多好玩的玩具,我很開心也很喜歡他。”
萬發明教孩子誦讀《弟子規》《少年中國說》等經典著作,還幫孩子們輔導功課、開展趣味活動。每個月的15日或25日下午,“小明課堂”都會如期開課。
萬發明是1994年生人,標準的90后,去年剛從濰坊學院畢業,并通過山東省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考試,成為鄒城市張莊鎮張莊村的大學生村官。村官萬發明:“我覺得農村是大有可為的地方,對于一個年輕人來說,對于一個青年人來說,我還是喜歡回報家鄉,來到家鄉做一份實實在在的事業,我的事業我就感覺是為村民,為群眾做一點實事,能把自己的力量貢獻出來,給大家帶來一些光和熱,帶來一些溫暖,這是我覺得為什么要來基層的原因。”
2016年7月,萬發明來到張莊鎮張莊村任職,為盡快實現角色轉換,他暗下決心,要用最短的時間融入到這個大家庭中,先當村民再當村官。村官萬發明:“到了這個村以后,我就走訪入戶,基本上全村的村民、老黨員,包括一些貧困戶已經走訪完了,通過跟他們的了解和詳細的調研,咱們村主要還是生產花生和地瓜為主,但是也是產業比較單一。”
銷售渠道單一,銷售量少且收益不大,萬發明帶領村民利用互聯網銷售平臺賣農產品,拓寬了銷售途徑。村民孫玉同:“以前我都是單純的靠零賣,產品單一,從引進這個模式以后,多元化,從電腦上,從手機上,開發出了多元素的經營模式 增加了收入。”
曾經,孫玉同的店只是一家小百貨鋪子,如今儼然成為了特色農產品的集散地,比如張莊村花生油、矬草峪紫薯片、大黃林槐花蜜、牛角小麥餅等等一系列本土農產品,都從這里銷往了全國各地。村官萬發明:“通過電商平臺,網絡銷售,把張莊的產品走向全國百姓的餐桌,讓他們嘗到本村的產品,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鄒城市張莊鎮張莊村黨支部書記廉士海:“他的集思廣益,他的文化程度和咱不一樣,對咱村提了很多的建議,包括村莊規劃,包括咱的這些綠化,包括中草藥種植,林下種植,他都提了很好的建議,有很大的幫助。”
任職一年多來,村民眼中的那個“斯文小生”已經成為了村子里的“智多星”,村民們家里有點什么需要幫忙的事,首先想到的就是村里的小明。這一年多以來,萬發明受了不少委屈,但是每當他站在田壟見,放眼望去,心中就充滿了干勁。
村官萬發明:“來到之后,落差真的很大,雖然說家是鄒城的,但是從來沒有來過鄒東這一片,落差肯定是會有的,但是我覺得既然選擇村官我就要好好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