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8歲的維吾爾族青年帕哈爾丁,畢業于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是新疆裕民縣阿勒騰也木勒鄉阿勒騰也木勒村的大學生村官,在村里只要提及帕哈爾丁,村民們都會由衷地豎起大拇指。然而,回想起剛進村的那段日子,帕哈爾丁滿臉尷尬。
阿勒騰也木勒村位于裕民縣城東部,有農戶295戶,人口1446人,由7個民族組成,其中,哈薩克族最多,占總人口的65%,漢族占總人口的33%,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牧農結合的邊境貧困村。2010年1月,帕哈爾丁被分配到這個村。立志要在這里有一番作為的他,剛進村就吃了“閉門羹”。入戶走訪了解情況,村民要么不開門,要么態度很不好,一個星期走訪下來,他對村里的情況還是摸不著頭腦。
帕哈爾丁并未就此放棄。一天又一天,帕哈爾丁奔波于田間地頭、草原牧場,村民們每天都能看到帕哈爾丁的身影。無論是村里的農戶家,還是遠在深山的牧民家,他堅持走遍,不遺漏一戶。有時,接連幾天都在入戶走訪的路上,餓了就吃點隨身帶的干馕,累了就在路邊臥倒小憩一會,天黑了就在牧民家暫住一宿。慢慢地,村民對帕哈爾丁的看法變了,態度也變了,開始漸漸信任和支持他。
不僅走訪很賣力,每到農忙時節,帕哈爾丁還會穿梭在田間地頭,誰家需要幫助,他都會去搭把手。
村民葉爾多斯養了100多頭牛羊,每年繁重的收割牧草活讓年邁的葉爾多斯心有余而力不足。帕哈爾丁知道消息后,主動過來幫忙,“打牧草又臟又累,可帕哈爾丁從不嫌棄,一幫就是好幾年。”葉爾多斯的眼眶濕潤了。
作為一名村官,了解農民,幫助農民,更要助民致富。
巴什拜羊是當地的一個地方良種,耐粗放寒冷、抗病力強,市場價遠遠高于牧民飼養的普通羊。覓得這一商機,帕哈爾丁與同村6位青年貸款買了5萬元羊羔,成立合作社,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剛開始什么都不懂,他就上網查資料,向當地養殖能手咨詢。然而,由于缺乏實踐經驗,第一批從外地購進的30多只羊死了好幾只。
經過反復檢查,最終確定是喂養的飼料出現了問題。吸取教訓后,帕哈爾丁更加注重養殖技術的學習,很快就從一名“門外漢”變成了養殖專家,“今年我們準備擴大養殖規模,通過示范帶動,使更多的青年走上創業致富的道路。”帕哈爾丁充滿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