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探索
岢嵐縣趙家洼村——
搬得出 穩得住 可持續
岢嵐縣陽坪鄉趙家洼村區位偏僻,自然條件惡劣,耕地的3/4都是25度以上的坡地,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該村通過黨建引領,實現了整村搬遷、綠色轉型。
截至2017年底,趙家洼村常住的19戶36人全部入住設施配套齊全、公共服務完善的廣惠新村。群眾挪了窮窩,如何過上好日子?他們趟出了一條易地搬遷與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子。村民企業打工、入股合作社、外出務工多管齊下,實現了“住樓房、掙工資、領分紅”,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搬進新村,舊村如何開發利用?趙家洼村的宅基地復墾種上了油松、中藥材,25度以上坡地退耕還林。據統計,趙家洼村在整村搬遷中,宅基地復墾40畝,退耕還林139畝,平均每個搬遷戶收益3.2萬元。
群眾搬出后要持續發展,關鍵在于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村里的老黨員帶頭搬遷、帶頭響應政策、帶頭參與合作社,從趙家洼村走出去的農村黨員馬小飛帶著建設美麗家園的夢想回鄉了……在黨員干部的帶領下,趙家洼村硬是把“搬得出、穩得住、可持續發展”從口號變成了現實。
永和縣東征村——
貧困村成為小康村
省委組織部2015年幫扶東征村以來,著力建強村黨支部,依托紅色旅游資源優勢,通過發展窯洞農家樂、干部教育培訓、香包制作、特色采摘等路徑,使東征村從一個貧困發生率達58%的貧困村轉變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2017年整村脫貧,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0萬元,位列全縣第一,被國家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美麗休閑鄉村”。
東征村創新運用“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改革思路大力發展農家樂,70戶農戶成為農家樂的股東,113孔窯洞農家樂開門迎客,帶動村民增收40萬元、村集體增收10萬元。
建成東征村干部教育培訓基地,打造了主題黨日班、黨性實踐教育班、紅色文化體驗班等多個班次,2018年承接17家單位1200余人次培訓任務,實現營業收入75萬元。成立錦繡東征手工藝專業合作社,帶動村內婦女老人發展傳統手工藝,制作出售香包,帶動16戶貧困戶增收2.2萬元。建成東征村特色采摘園,種植鈣果、玉露香梨等品種,加上450畝蘋果樹、600畝紅棗樹,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采摘體驗,也成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臨縣前青塘村——
呂梁山上魚米鄉
呂梁市臨縣安業鄉前青塘村黨支部,深入踐行無職黨員設崗定責、黨員結對幫扶貧困戶、黨員帶富先鋒行等服務群眾活動,呈現出干群齊心協力謀發展的新局面。
以“古村落活化之路與發展模式”為主題,充分利用村內豐富的水資源、蘆葦及明清古建資源,大力發展溫室采摘、生態魚養殖垂釣、粽子加工、休閑旅游四大產業,連續四年成功舉辦青塘“粽葉香”民俗文化節,吸引游客累計達30萬人次,輻射帶動周邊村民累計收入300余萬元,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
村黨支部一班人凝心聚力、團結奮進,帶領全體村民走出了由“亂”到“治”、由“后”到“先”、由“廢”到“興”、由“弱”到“強”的致富路,贏得“呂梁山上魚米鄉,不信你來前青塘;要問青塘啥最好,蘆葦海眼粽飄香”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