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大學生村官的履職能力和綜合素質,各地都將村官培訓作為重要的抓手,力度不斷加大,形式日趨多樣,取得了明顯成效。
但筆者也時常聽到少數大學生村官“吐槽”,稱有些培訓班不實用、不管用、不解渴。村官小石說,她去年參加過5次培訓,讓她最失望的一次是為期4天的市級培訓班,幾位授課老師是從當地高校聘請的,講的內容學術性很強,基本沒有聯系村官工作實際,結果老師講得天花亂墜,學員聽得云里霧里。4天時間封閉在教室內“大水漫灌”,連課堂提問的互動環節都沒有安排。到后來許多學員巴不得早點結束,“我們是帶著問題來的,還是帶著問題回去了。”
小石的培訓經歷雖屬個別現象,但不少村官對培訓的“槽點”卻高度一致,那就是想聽的不一定能聽到,想看的不一定能看到,想問的不一定有答案。如何通過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增強培訓的磁性,讓參訓村官產生“獲得感”,成為擺在培訓組織者面前的一道課題。
培訓的效果好不好,村官最有發言權。那么,就讓我們來聽聽他們關于培訓方面的訴求吧。
陜西省商洛市一位女村官說,培訓內容要精準。她以自己參加過的一期女大學生村官培訓為例,認為強化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很重要。“那次培訓班上,講解了女性心理健康與自我調節、婦女權益保護等方面的內容,還特別傳授了應對家暴、維護婚姻家庭的妙招和建議,對我們在一線工作的基層干部來說,實用性特別強,印象特別深刻。”
廣東河源市一位村官建議增強培訓的互動性,讓學員之間相互取長補短。他說,同在村官崗位,遇到的問題和矛盾差不多,面臨的挑戰也大同小異,但處理的辦法和應對的招數則各有巧妙不同。“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擺困難,談想法,議做法,就能擦出智慧的火花,使一人之探索成為大家共享的財富。”
廣西桂林市的一位村官建議多組織異地培訓,開闊眼界、拓寬視野。“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平時埋頭在村工作,只能通過網絡了解外面的世界,對先進典型缺少切身體驗。紙上得來終覺淺,我們特別渴望到外面走走看看,摸真情,取真經,讓先進理念和創新做法在本土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