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峰,我棚里的葡萄秧有的葉子變黃了,你幫我看看是怎么回事?”近日,在河北省大城縣里坦鎮長蘆疃村,前來為農民進行技術指導的大學生村官李月峰正好碰到剛出棚的村民劉樹懷,他正在為棚里的葡萄秧出現黃色而著急。李月峰為他詳細講解了葡萄秧出現黃色的原因,并告訴他這不會影響葡萄產量,劉樹懷臉上露出了笑容。
說起李月峰,長蘆疃村的村民們無一不豎起大拇指。
致富從調農業結構開始
2006年,大學畢業的李月峰毅然放棄大城市的優越條件,通過“三支一扶”回到農村,開啟了他帶領農民致富的新征程。
長蘆疃地多,土壤優質,適合發展集群式農業,但是傳統農業種植形式單一,粗放式經營,技術含量低,經常有豐收無市場,有市場無高價,農民收入不高。分析出長蘆疃的優勢和短板,李月峰和村黨支部書記李長榮探討著各種發展出路。
“既要調整產業結構,又要找對路子,既要學習成功的經驗,又要立足本地實際。”李月峰說。在李長榮的組織下,村里成立了大城縣農友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李長榮任理事長,李月峰是監事會成員。合作社把握發展方向,負責聯系、管理、聘請技術指導,個人自愿參與。
在李長榮和李月峰的帶領下,合作社到饒陽縣參觀、學習經驗,最后確定發展暖室大棚的思路,并確立“千畝設施葡萄”的長遠目標。2011年,以李月峰為首的9戶村民作為示范戶,采取葡萄和羊角脆套種的模式,邁出了種植暖室大棚的第一步,種植面積數十畝,每畝大棚投資近6萬元。
經過兩年的摸索,合作社已從2011年的48戶發展到現在的近200戶,冷棚增加到500畝,暖棚從無到有,并發展到現在的200余畝。
補農業知識,當“跨行大夫”
來到李月峰的辦公室,他的床頭還放著關于農業技術的資料。“這些都是我在網上查到的,對我們種植暖室大棚很有幫助。”李月峰笑著說。
“大娘,該放風了,棚里的溫度過高會影響葡萄生長的。”來到村民張樹華的大棚,李月峰儼然一副專家的樣子,幫助她查看棚內的問題,告訴她該如何掐須留葉。
“學習醫學的他如今也操起了‘手術刀’,只是跨了行,我們的棚區出了任何問題他基本上都會幫我們解決。”張樹華笑著說。
經過幾年的摸索,李月峰已成了種植大棚的高手,他找到了很多“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大棚種植模式由以前的兩溝套種變單溝套種或者不套種;建棚設施由磚砌改為土砌;保溫設施由保溫板和葦板改為草簾子……
說到自己的“中國夢”,李月峰信心滿滿:“等千畝設施大棚實現后,要讓一畝地冷棚的收益約等于三十畝玉米的收益,讓一畝地暖棚的收益約等于六十畝玉米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