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蘭溪馬澗,活躍著一批大學生村官,他們用知識和智慧服務鄉親,架起了民意訴求“直通車”,贏得了信任的同時,也體現出自己的價值。
他們是“村民管家”
一大早,蘭溪市馬澗鎮橫坑村的大學生村官施小連在家里匆匆洗漱一下,就帶上民情日記本前往自己聯系的姚塘下工作片橫坑村,開始了他民情調查的行程。
“小施來了!”遠遠看見施小連的身影,貧困生陳海偉的爺爺笑著迎了上去,“我和老伴都不識字,也不知道這個申請表該怎么填,真是急死了,你來了就好了!”陳爺爺開心地說,以前覺得大學生村官是花架子,下來鍛煉只是個形式,可現在覺得有些事還真離不開他們幫忙。
橫坑村有6戶貧困戶,父母都出去打工,孩子由爺爺奶奶照料。老人們年紀大了,有些事情想辦又辦不了,眼看時間就要到了,心里都很著急。得知情況后,施小連立即到各農戶家中幫助辦理助學申請工作,并向鎮民情工作站反映了這一情況。工作站馬上組織全鎮大學生村官民情巡查員對全鎮各村貧困學生助學結對工作進行了調查,發現有6個村35戶存在類似情況,在巡查員的齊心努力下,目前,該鎮各村所有貧困學生的助學申請工作已全部完成。
民情簡報助力村官成長
創辦《馬澗民情簡報》,源于鎮里的一次大學生村官座談會。今年10月份,馬澗鎮將全鎮66個行政村劃分為19個網格,每個網格3到4個村,每個網格聘請1名大學生村官為民情巡查員,定期到聯系村開展走訪調查,每周將收集到的民情、民意上報到民情工作站進行登記。座談會上,大學生村官們爭相表達自己在村里民情調查過程中的感受,覺得有許多工作值得記錄,在民情調查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和解決辦法需要集中探討。于是,鎮里決定辦一份民情簡報,交由大學生村官負責。
今年10月的一天,大學生村官金增和剛走進石二村,就接到村民徐大伯反映,洪橋頭至下包畈段溪堤有部分坍塌。金增和意識到問題嚴重,溪水是當地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如果不及時修復會直接影響到石二村100多畝良田的用水灌溉。他當即和徐大伯討論了溪堤坍塌的原因,針對塌陷缺口如何修復設計了對策并上報到鎮里。最后鎮里請工程隊花了9天時間,修復了溪堤缺口。周一的民情分析會上,大學生村官們對金增和遇到的溪堤坍塌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大家各抒己見,金增和則把自己的感悟和大家討論的結果寫成了日記,刊發在了《馬澗民情簡報》上。
成了村民“代言人”
自民情工作站成立以來,全鎮民情巡查員共走訪農戶110人次,收集上傳的各類民情信息30多條,有8條被列入政府承諾解決內容,編發簡報4期,很好地服務了當地群眾。
隨著民情工作的深入,馬澗鎮的19個大學生村官的身份也漸漸有了轉變,不再是簡單的民情民意收集員,更多的時候是充當了基層矛盾的化解員。他們深入基層一線,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對一些群眾初信初訪反映的問題,主動介入調解,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在此基礎上,馬澗鎮還推出民意代理制度,讓大學生村官擔任群眾的信訪代理人,對走訪中發現他們有信訪需求的,接受信訪人的口頭委托或簽訂《信訪事項代理委托書》,并負責該信訪事項的辦理和解釋工作。目前,馬澗鎮民情工作站共排查出各類矛盾糾紛37件,幫助代理信訪5件,解決矛盾糾紛3件。
“我們從‘小跑腿’變成了‘代言人’。”大學生村官馬玲艷說,剛開始的時候,村民們只是簡單地把遇到的問題反映給我們,后來見我們辦事積極,就慢慢地卸下心防,會全權委托我們幫忙處理問題。農民朋友的想法其實很簡單,你跟他交心,他就愿意真心對待你,完全信任你。她說:“有了他們的支持,未來,在廣大農村,我們必將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