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80后女村官在“兩會”相識,互相交流如何把百姓的心聲帶到兩會(南海網記者張茂攝)
1月28日上午,海南省人大政協樓三樓,在省人大代表分組討論會議休息間隙,“三朵金花”像三個好朋友,聊得熱火朝天。
“你是怎么當上代表的啊?”
“我是村民選出來的。”
“你好優秀,我只是選聘生。”
“你們在做工作時一般都遇到什么困難?”
“主要是和下面自然村村長溝通時,工作思路不一樣,經常不被理解。”
“你們村里的村民增收主要靠什么呢?”
…………
80后大學生村官當上人大代表
如果不是看到她們左胸前掛著的紅色代表證,記者甚至不敢相信,年紀輕輕的她們都是來自海南最基層的“村官”代表,而且還是80后或者是“85后”的女代表。
樂東代表團代表張潔,1985年出生,2010年第六屆村級組織換屆選舉中,跨村競選為樂東黎族自治縣九所鎮鏡湖村黨支部書記。這名大學畢業就回村創業致富的女村官,平時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帶領村民致富。
文昌代表團代表蘇子涵,1987年出生,文昌潭牛鎮大廟村委會書記助理,通過“選聘生”考試上崗后,走村竄巷,主要協助村委會書記處理村里的難事、瑣事。
定安代表團代表張譯尹,1984年出生,定安縣龍河鎮天群村第一任女支書,2010年4月大學畢業還不到1年的她到定安縣龍河鎮社會事務服務中心工作,2010年8月在農村“兩委”換屆中當選為天群村委會村支部書記,給1000多村民“當家”。
初為代表“很意外”“有壓力”
說起頭一次當人大代表,三個人異口同聲說到了“很意外”和“有壓力”。“我們既代表村官,又代表農民,如果完不成履職,就對不起老百姓的信任了。”
“其實我當上代表,還要感謝南海網呢。”聽說是南海網記者采訪,性格最活潑的蘇子涵敘述著緣由。去年高考結束后,她發現潭牛鎮有很多貧困家庭的 學生無錢上學,平時喜歡上網看新聞、玩微博的她了解到南海網“一網情深”的公益助學活動,就嘗試著聯系上了南海網,沒想到報道后,5名貧困學生得到了愛心 企業創新書店的資助。就這樣,蘇子涵通過求助網絡、希望工程等方式,去年幫助14個貧困大學生圓了大學夢,得到百姓認可和信任,加上平時兢兢業業的工作, 被大家選舉為省人大代表。
和蘇子涵一樣,張潔、張譯尹當上代表同樣是百姓一票一票選出來的。從校園直接跨入鄉村,從最初的被質疑和擔心,到現在的“家長”,年紀輕輕的張 譯尹通過帶頭捐款修路、大水襲來堅守前線、想法帶領大家致富、引進百里百村旅游線路進入田群村等舉動,得到村民信任和肯定。她也把村支書這個角色擔當得有 模有樣。
說起張潔,大小也算個名人了,她扛著一個百萬富翁的身份、一個致富帶頭人的頭銜。記者搜索媒體的報道發現,2004年從海南師范大學畢業的張潔 就放棄城市的工作開始回村創業,從賣手機到種香蕉、芒果,再到投資興建起環保磚廠,現在的年收入超50萬元。從個人致富到組織村民成立合作社一起致富,這 個村民眼里的“小丫頭”已成為致富領頭人,當上代表順理成章。
老百姓不關心GDP最想致富
說到此次參加兩會的議案,三位80后代表說,除了向老代表學習,也帶來了一些基層百姓的心里話。
“農村發展是我關注的重點。”蘇子涵說,為了能聽到村民的心聲和訴求,早在一個月前,她就走村入戶進行調研,“村民們經常把‘沒錢’掛在嘴上, 還說經常買到假種子。”從這些聲音中,蘇子涵意識到,這些問題的癥結是缺乏農村集體經濟,大家各種各的水稻、檳榔、橡膠、辣椒,靠天吃飯,“今年大家一窩 蜂種辣椒,價錢就很低,很多人虧本了。”
所以,她定下了自己的代表議案——建議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通過政府幫扶和引進企業入村,把分散種植的村民集中種植,成片、成規模的生產,加上企業在技術、資金、銷售的支持,帶領大家一起致富。
巧合的是,張潔和張譯尹也帶來了同樣的村民致富心聲,“現在農村很缺乏專業合作社,只有把農民集中在一起種植和收購,才能更好的利用土地和資源優勢,帶領大家致富。”
“經過走訪,我也發現老百姓很樸實,關心的不是GDP有多高,不是固定資產投資多大,而是腰包里錢多了還是少了,日子變好了還是變差了。”張譯 尹接過話茬:“我們村里主要以單一的傳統農業為主,希望政府扶持我們開發特色農產品,幫助大家致富,過上好日子。”話語直接但很實在。(記者 李曉梅 譚邦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