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傍晚,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河東鎮“大學生村官之家”。
看到記者來了,鎮里的20多名村官如見到親人般開心,“村官報是我們自己的報紙,你們就是娘家人哎。”得知記者還要和他們同吃同住,連喊“沒想到!”
河東鎮“大學生村官之家”,是鎮里村官們集中食宿、開展娛樂活動的場所。記者注意到,二樓共有12個房間,每個房間住4個人,室內生活設施齊全,還配有共用的洗漱間、衛生間、晾衣房。記者攤開行李,就在村官們的隔壁找了個房間住下。
內蒙古的初秋,氣候宜人。晚飯后,忙碌了一天的村官們絲毫沒有倦意,陸續來到204室,10多平米的房間被擠得滿滿當當,他們挨個“吐起了泡泡”,當村官的甘苦、收獲和期盼,都一股腦兒向記者倒了出來。
“工作之余,我們考慮比較多的還是將來的出路啊!事業單位招考對專業限制較嚴,我們很難拿到考試的門票。”村官王瑞芳第一個吐槽。
“我們考村官時是專科,現在招聘考試都要求本科以上學歷,沒有機會啊!”
“平時我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沒有時間復習備考,希望能創新選拔機制,讓真正干得好的出路好。”
“在村里,我們做的大多是上面布置的規定動作,自選動作如何選準突破口?”
……
你一言,我一語,每個人都想曬曬心中的想法。
“談到出路,我最有發言權!”一道參加“宿舍訪談”的河東鎮黨委書記趙永文接過了話茬:“我賣過水果、養過牛、開過大貨車。當時雖然自己富了,可鄉親們仍很窮。2000年我放棄一年幾十萬的收入,回村競選村干部,一干就是九年。2008年,通過公開招考,當上了鎮里的副鎮長,盡管待遇比較低。我說,沒關系,只要讓我干事就行!”
“這樣的待遇,你就一點沒抱怨過?”今年新聘村官張敏立馬追問道。趙永文坦言:“不但沒抱怨,而且還想方設法把工作干好。為此吃的苦,海了。我一個普通農民都能當上鄉鎮書記,你們還不比我強百倍呀。只要踏踏實實干,就會有出路!”
“哇,原來榜樣就在我們身邊呢!”張敏興奮地和同伴說起了悄悄話。“不要擔心沒有機會,其實機會就在每一天。”幾位村官暗暗握緊了拳頭。
“說到榜樣,你們的同行中還有很多呢!”記者順勢將話題扯開:“你們知道南京的‘傳奇哥’嗎?”
見大伙搖頭,記者介紹起這位“傳奇哥”:2008年,從河海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的辛明倫到浦口區當村官,開始想辦肉狗養殖基地,因故放棄了;又想養鹿,項目再次擱淺。創業路上屢遭挫折的他,后來選擇了輻射帶動力強的西瓜種植項目,一舉成功,被評為江蘇省大學生村官創業富民先進個人,還考進了團中央。
話音剛落,房間里響起一片掌聲。“這是我們的偶像哦!”2011屆村官李萌萌一把抓住記者的胳膊,忙不迭地討教起來:“快給我們說說,他是怎么成功的,傳授點‘秘笈’唄。”好幾位村官當場還掏出了紙和筆。
“給大家講兩件發生在‘傳奇哥’身上的故事吧。”記者娓娓道來:“為尋求上級領導的支持,他從上午8點一直等到天黑。”“為解決一個技術難題,一天內他與專家通了91個電話。”辛明倫對自己的村官經歷曾有過這樣的感悟,“我習慣在放棄之前努力一把、再努力一把。”后來,這句話成了他的博客簽名。
聽到這里,不少村官從中悟出了真諦,不再抱怨專業不對口了。豐收學的是數學、張敏學的是英語……人群中,師晉瑞尤感收獲最大,“我是醫學院營銷專業畢業的,不懂醫,一直以為在村里專業用不上。現在明白了,工作還能這樣干!”
聊工作、聊愛情、聊夢想……村官們的話題越來越廣,氣氛愈發熱烈。不知不覺,已過了子夜時分。為了不影響白天的工作,興奮的村官們,依依不舍地回到各自寢室,那一夜注定無眠。
果不然,8月30日清晨6時半,當記者來到“村官之家”院落散步時,卻發現李萌萌、王瑞芳、師晉瑞三位村官早已在那里交流了。見用餐時間還早,師晉瑞邀請記者一同到她任職的臭水井村看看。一路上,我們聊到工作和考試的矛盾如何解決,記者打開記憶的閘門進行“檢索”,讓她們分享了安徽省廣德縣東亭鄉副鄉長丁宗良的成長故事。“丁宗良在副鄉長公選中,筆試成績不是第一,但面試中她處理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打動了考官。她把在村的每一天,把每一項工作,都當作考試去面對,日積月累,收獲了成長。”記者的話贏得了他們的共鳴,三位村官頻頻點頭。
早餐后,記者驅車離開河東鎮時,收到了李萌萌的一條短信:“經過交流才算明白,我們做的很少很少,能做的卻很多很多。青春已經留在這里,明天還想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