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妮燕到柳樹口鎮擔任大學生村官已經7年了,她發自內心想為這里的老百姓做點事,改變落后面貌。
柳樹口鎮是個地下無資源、地上無產業的純農業鄉鎮,其經濟指標在澤州縣排名靠后。柳樹口鎮有一條河叫白洋泉河,這條河把柳樹口鎮分成了兩部分。河流途經的張八村以種植蘋果樹聞名,南渠村因種植連翹等中藥材致富,而離河流較遠的村子卻遲遲找不到合適的種植、養殖項目,村里的壯勞力只能到外面打工賺錢。
2007年8月,張妮燕到柳樹口鎮窯后村擔任大學生村官。窯后村是由五個自然村組成,吃水特別困難,村民們主要靠三輪車到臨近的東下村拉水吃。為了解決吃水問題,張妮燕和村干部歷時三年,幾經周折,才找到了合適的水源,鑿井取水,將自來水接到了村子里。可井水只能解決村民的生活問題,不能解決生產問題。因為水資源貧乏,村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缺水的難處。當年,張妮燕曾設想在村里引進肉鴿養殖,可因為水源不足放棄了。張妮燕的第一個設想落空了。
據張妮燕介紹,柳樹口鎮地處深山,交通閉塞,家底薄還沒有地理優勢,所以村里的年輕勞力都紛紛帶著子女外出打工或求學,只有耕種、收割的時候才回家,留守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弱病殘者,老人們都成了空巢老人。為了解決空巢老人無人照顧的難題,張妮燕設想了集中養老的模式,但因為配套的基礎醫療衛生資源不健全而打住了。張妮燕的第二個設想也成了鏡花水月。
張妮燕說:“任何設想都應該和現實接軌,才有實現的可能。兩個設想之所以會無疾而終,是因為我的想法有些幼稚。但我要接地氣,努力找到適合村民致富的好方法。”
此后,一有時間,張妮燕就在柳樹口鎮的山山嶺嶺間盤桓。張妮燕發現,雖然柳樹口鎮的經濟發展滯后,但是生態環境未遭破壞,空氣清新,民風淳樸,特別適合城里人節假日小住和旅游。
后來,張妮燕被調整到了神直村任大學生村官。她發現周末常有人騎山地自行車參加戶外活動,柳樹口鎮是必經之地。她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或許可以帶動沿途村莊向餐飲休閑方向發展。而且因為遠離工業污染,這里的土地更適合發展有機農業,周邊村莊也有這樣的先例。張妮燕說:“這些是我結合幾年的工作經驗摸索出來的發展設想,還需要實地的科學考察和調研。”
張妮燕的設想目前正在實施階段,如果能成功,這應該是個不錯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