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為農服務已經成為農村結構調整的助推器,利用氣象知識有助于大學生村官在農村干實事,有助于進一步維護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每一個大學生村官都是氣象防災減災的宣傳員、參與者。”近日,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氣象局召開大學生村官氣象防災減災座談會上,港口鎮大學生村官匡林認真地說道。
近年來,修水縣聘請大學生村官為氣象信息員,發揮他們受教育程度高、位處農村一線的優勢,全面提升氣象災害防御能力。
匡林所在的港口鎮位于山區,氣象環境惡劣,給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帶來嚴重的隱患。在大學生村官的帶領和支持下,港口鎮大力開展氣象科普宣傳,以中小學校、老年體協為平臺,從娃娃抓起,普及到老人,宣傳覆蓋面廣,成效明顯。
談起氣象信息員的工作,匡林說:“我們著重抓好‘一片區、兩平臺、三節點’建設。‘一片區’是收集一個片區內的村級基層組織負責人、地質災害區居民組長、專業戶的資料,并建立檔案;‘兩平臺’是公告平臺和訊息平臺;‘三點’是汛期、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過程期間、氣象災害危險路段這三個重要節點。在2013年夏天持續干旱期間,我們通過手機平臺先后發送氣象信息113條,有效化解了因干旱引發的矛盾糾紛。”
2013年,在修水縣氣象局的幫助下,港口鎮健全氣象服務體系,建立了農技服務跟蹤和預警平臺,實現了電子顯示屏、大喇叭、短信傳遞等相互對接,可以在第一時間接受、傳遞氣象信息。
“我們港口鎮港口村去年建了40畝的蔬菜大棚。今年上半年雨水偏多,根據氣象預報,我們開展農技跟蹤服務,聯合農技站通過對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和階段性病蟲害爆發研判,每天向村里傳送信息,同時及時動員專業戶提前防范。”提到農技服務和預警平臺的作用,匡林有說不完的例子,“我們還將森林防火納入到平臺建設管理中。在重點森林防火期,每天3次向村里發送森林防火信息,并用大喇叭將信息廣泛擴散,減少了野外用火。在森林火險出現時,我們還利用大喇叭發布轉移路線,有效減少撲火滅火過程中人員傷亡事故。”
高素質、反應快、扎根基層的大學生村官給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注入了新鮮血液。氣象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成為修水縣大學生村官的必修課。利用氣象知識來推動農村發展,慢慢變成大學生村官在農村開展工作的立足點之一。
“3月23日,我和全縣36個鄉鎮的70名大學生村官一起,被修水縣氣象局聘請為氣象信息員。對氣象知識,我要進行系統學習,做一名合格的氣象信息員。”提到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匡林有自己的規劃,“下一步我將學習運用氣象災害信息平臺,通過調查走訪氣象災害及衍生災害的隱患區、隱患戶,下發明白卡,密切聯系群眾,提高防災減災工作的主動性,將防災減災工作落到實處,爭當防災減災、氣象為農的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