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明查看番茄長勢。
陳國明為母親洗腳。
在山西省黎城縣,提起陳國明的名字,可謂鼎鼎大名。名氣來自于他的命運多舛,18歲父親病逝,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照顧高度智障的媽媽的重擔;名氣更來自于,在艱難的人生道路上,他依然不忘反哺群眾,帶著媽媽去當村官,歷經磨難發展蔬菜產業、解決村民就業,為一個窮村帶去了致富的希望。
8歲開始,
他挑起了照顧母親的重擔
“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有我……”一支《酒干倘賣無》的歌曲,時不時從陳國明的手機中傳出。在陳國明任職的黎城縣東陽關鎮東黃須村,有一個陰暗、潮濕的看菜棚子。8年來,陳國明和他的媽媽就蝸居在這里。陳國明,中等個頭,身材瘦弱,讓人很難相信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年輕人,卻撐起了一個家、一個窮村。深深的幾條抬頭紋,講述著他的努力和艱辛。
1986年,陳國明出生在東陽關鎮蘇家峧村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在他的記憶里,父親體弱多病,母親患有先天性智障,“智殘一級”是個什么概念,幼小的陳國明不明白。他只知道,父親承擔了家里所有的活,母親炒菜做飯、縫補洗衣一概不會,連個人衛生都做不了。
為了減輕父親負擔,從8歲開始,陳國明便挑起了照顧母親、妹妹、洗衣煮飯的重擔。由于個子小,每次做飯都得踩在板凳上,洗菜、切菜,趴在鍋灶前生火煮飯。
盡管生活如此艱苦,但陳國明始終很努力地學習。2002年,他以高出錄取線70分的優異成績被長治師范錄取,老師們都替他惋惜,覺得他完全可以考一所好大學,但陳國明堅持說:家里負擔重,上師范費用低些。即便這樣,上師范第一年的學費,是父親把家里的1頭耕牛和1500斤玉米種全賣了,并向學校打了3000元欠條,才讓他走進學校的。
沒想到,2003年,陳國明的父親被查出賁門癌晚期。2004年農歷正月二十六晚上,父親臨終前把陳國明叫到床前,掉著眼淚跟他交代:“你是咱家長子,要撐起這個家。你媽再傻畢竟是媽,你千萬不能拋下她!”
一貧如洗的兩間破窯洞里,陳國明跪在父親的靈柩前,瞅著年僅13歲的妹妹,看著母親癡呆的面容,暗下決心:一定撐起這個家。此后,他沒有了節假日的概念,有的只是上課學習,放學打工。每到飯點就幫食堂師傅洗碗、刷鍋、掃地,回報是一頓免費的飯菜。上學5年,他記不得自己打過多少份工,超市、飯店、洗車、建筑工地……盡管很苦很累,但有一個信念支撐著他,那就是多掙錢,有錢交學費,讓母親和妹妹不挨餓。
2007年4月,5年的師范求學生涯結束了。由于欠著學校1萬多元的學費,他沒日沒夜地打工掙錢。一年后,當他交齊所欠學費,拿到了被學??巯碌漠厴I證時,這個年輕的漢子抱著畢業證嚎啕大哭。事后說起,陳國明有些不好意思:“人生的路有時會走得很難,但過后就會感到沒什么不能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