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華圣,男,河北衡水市故城縣人,1989年7月生。2011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河北師范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2013年10月就任故城縣房莊鄉鹿豕村黨支部書記助理,2014年3月任鹿豕村黨支部副書記。
2013年7月,他大學畢業,由于在校期間表現優異,被河北省教育廳評為“2011-2012年度河北省省級三好學生”、“2013年度河北省省級優秀畢業生”。剛畢業,他便被北京湛騰科技有限公司予以錄用,因工作業績突出很快晉升為項目經理,他的成功成為學弟學妹們的勵志榜樣。然而當衡水市委組織部門打來電話,通知自己被錄取為大學生村官時,他不顧親戚朋友的勸阻,毅然決然的放棄了城市的“白領”生活,選擇回到家鄉干事創業。
他來到鹿豕村已有三個年頭,三年里,他的身影活躍在村莊建設的各個領域,他的足跡遍布村莊街巷的各個角落,他帶領村民發展核桃,種植苗圃,探索燕麥,將這個“河北省規劃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打造成了省級核桃示范村,千畝苗圃種植村,燕麥種植領頭村。
2016年10月他參加了由中組部和農業部聯合舉辦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范培訓班,培訓期間他被委派擔任培訓班班長一職,并作為優秀學員在結業典禮上發言,發言時他引用習總書記的話,“熱愛基層、扎根基層,增長見識,增長才干,促進農村發展,讓農民受益,讓青春無悔”。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在不斷的蛻變和磨礪中,用真誠無私的為民之心踐行著“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的服務理念。
精準施策:助力脫貧攻堅
鹿豕村共有貧困戶89戶,其中包括五保13戶,低保44戶。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識優勢,盡快讓他們全部脫貧是崇華圣最大的心愿,也是他一直在思考和努力解決的問題。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崇華圣首先對鹿豕村的村情作了深入的調查,通過入戶走訪形成了一萬余字的《鹿豕村調研報告》,他發現村里長久以來,一直維持著傳統的生產模式,農民一家一戶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等傳統作物,種地收入僅能維持一般生活,多數農戶擺脫不了因病致貧、因老致貧的困境,生活一直處于貧困線以下。崇華圣在心里暗暗下定決心,“要改變,就必須擯棄慣性思維,在精準上下功夫,在產業上作文章”。
那么選擇一個什么產業?崇華圣開始上網查詢各類相關資料,請教行業專家和種植大戶,對比研究當地設施蔬菜、果品、苗木等多個種植產業,發現核桃具有耐寒節水、抗病蟲能力強、管理要求低等優點。與此同時,他自掏腰包對當地土壤、氣候等進行測量分析,發現當地土質較松、肥力較高、濕度適中,十分適合核桃生長。他將發展核桃產業的想法告訴了村支書,兩人經過反復討論,最終村支書充分認可了發展核桃的可行性。
然而,有些村民對發展核桃產業持懷疑態度,認為種植核桃見效時間長,前景不好預料。大家伙還紛紛把鄰村村民蘇和平的例子搬出來:蘇和平2009年曾種植過100多棵核桃樹,由于品種選擇不佳、缺乏技術指導,平均每棵樹收獲不到5斤核桃,種了幾年就全部刨掉了,賠了不少錢。蘇和平的失敗經歷讓村民對種植核桃有很強的抵觸情緒,進而也影響了一部分村民的發展信心。
為了激發村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崇華圣想用事實說服大家,或許只有親眼所見才能讓大家相信種核桃也可以發家致富,于是他決定帶領大家出去參觀學習。他一邊積極的與核桃種植先進地區的部門進行聯系,一邊尋求上級黨委、政府的幫助和支持。最終,于2015年4月份組織了村干部、群眾代表到石家莊深澤、欒城等地,實地查看核桃樹從一年生到五年豐產期每個階段的種植管理,讓當地種植戶現場講解,用事實說話。通過參觀考察,群眾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轉變,大家一致相信只要選對品種、技術到位、管理科學,種植核桃大有可為,不僅能擺脫貧困,更能發家致富奔小康。
崇華圣與村“兩委”協商后決定,由致富帶頭人和村干部牽頭,把貧困戶組織起來,成立興隆種植專業合作社,大家抱團發展核桃產業,經過近一年的努力鹿豕村現種植薄皮核桃“遼寧一號”400余畝。在此期間,為了確保成活率,崇華圣多次邀請河北省林科院核桃專家毛向紅教授,到田間指導核桃種植技術。他的努力沒有白費,核桃苗成活率在85%以上,明顯優于全市平均水平。崇華圣饒有興趣的給我們算了一筆賬:“核桃苗一般3年后結果,第5年到達高產期,預計畝產可達500斤,以當前市場每斤15元的收購價售出,每畝可獲得7500元收入,村民預計實現增收200余萬元。”
為了實現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崇華圣還鼓勵農戶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在核桃林間種植辣椒、花生、豆類等農作物,既不影響核桃生長,又能增加農民收益,以短養長提高林地綜合效益。
除此之外,他還帶領群眾發展苗圃種植達1000余畝,大棚蔬菜200余畝,探索燕麥種植100余畝,累計為村民創收百余萬元。
默默奉獻:真情化解民憂
2016年2月2日,留守兒童沈學洋的爺爺樂不攏嘴的拿著獎狀找到了崇華圣,硬拉著要他去家里吃飯。沈學洋的爺爺感激地說“要不是華圣,俺這孫子可拿不上獎狀,看,全班第一名,真是高興啊,太感謝他了!”
在一次入戶走訪時,崇華圣注意到了留守兒童沈學洋的問題,由于孩子父母都在天津打工,常年和爺爺生活在一起,也許是年齡之間的代溝,爺孫倆不能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以致學洋性格異常孤僻,學習成績也十分不好,于是他主動找到了沈學洋的爺爺,提出給小學洋輔導功課的請求,一時間學洋的爺爺高興的說不出話來。
崇華圣回憶道:“開始時這孩子比較怕生,還需要爺爺一同陪著才肯學習,隨著不斷的與他進行交流談心,時不時的陪著他通過手機與其父母視頻聊天,慢慢的孩子的性格逐漸活波開朗起來。”如今的小學洋一遇到問題總是主動前來請教這個村官老師,逐漸的孩子成績有了顯著提高。“我可喜歡崇老師了,好多題班上的同學都不會,我會。”沈學洋興高采烈的說,“班主任老師說了,誰考第一讓誰當班長,下學期我要當班長啦!”
談起對這名大學生村官的看法時,村民沈尚勇有說不完的話,“華圣這孩子真沒的說!平時對我們村里的這些困難戶特別關心,誰家孩子生個病,他就會買些牛奶、雞蛋之類的去看看;誰家結婚添孩子,他就會去隨個份子錢。時間一長,我們就把華圣當成了自家人,有什么困難就直接找他。前兩天,我孫子在縣城住院要做手術,天氣這么冷,我也沒有交通工具,急的我團團轉,這孩子知道后,早晨連飯都沒有吃就把我送了過去。”另一村民還指著村南頭的一處新房說:“這是今年危房改造工程給我建的新房,是華圣這孩子跑前忙后幫我申請的,這不前幾天剛剛建好,我正要搬進去,真是太感謝他了。”
然而當崇華圣談起家庭和父母,他卻感覺特別內疚,“平時忙村里的事,父母顧不上照顧,母親身體不好,最近又患了一場病。哥哥在北京工作回一趟家非常不容易,而我離父母這么近,甚至比哥哥回家次數還要少”說到這,這個堅強的小伙子眼睛里有些濕潤,他告訴我們,“我父親經常在電話里給我說,你專心工作,你母親有我呢。你是一名村官,凡是要多考慮鹿豕村這個大家庭,而不是你的小家。”他把父親的話牢牢記在了心上,立足自己平凡而普通的崗位,盡職盡責勇于擔當,贏得了鄉親們的信賴和稱贊。
勇于突破:提升村容村貌
“可以說小崇同志,入職三年來,很少回家,多次放棄節假日和休息的時間,與村干部一同參與到村里各項工作的建設中來,做事踏實,為人實在,大伙打心眼里都很佩服他。”村黨支部書記沈世明感慨的說。
回憶起最初來到村里的情景,崇華圣深有感觸地說,“村里街道坑坑洼洼,垃圾遍地,道路兩旁雜草叢生,尤其是晚上也沒有路燈,天一黑村民基本上就不再外出,像跳廣場舞之類的娛樂活動那就更是一種奢望!”
說干就干,在他的提議下,村“兩委”第一次召開了村莊規劃建設會議,之后的兩個多月里他多次前往縣鄉兩級跑辦農村基礎設施扶持項目,共爭取各項扶持資金達50余萬元。首先修建了通往鹿豕小學300m長的水泥公路,解決了孩子們上學行路難的問題;隨后相繼安裝了村南北街和東西街太陽能路燈共54盞,解決了村民夜晚出行不便的問題,同時種植了沿路景觀樹木法桐、龍爪槐、桃樹共360棵,沿路景觀植物海棠、木槿約400平方米。
2016年,又修通了鹿豕小學通往村十字街長約350米的村級道路,粉刷沿路墻體6300 m2,處理各類生活垃圾400m3,既美化了群眾的生活環境,又極大的提高了群眾的生活質量。
“華圣這孩子別看瘦瘦的,干勁兒可足著呢。”村民沈海珊回憶道,“當時我們認為他剛大學畢業,穿的干干凈凈的,這種建筑施工的臟活累活他肯定不愿意干,沒想到這孩子,說干就干,主動下工地,很能吃苦,我們大家對他的認識有了很大的轉變。”除此之外,村里還建起了便民服務室、休閑廣場、農家書屋。看著村容村貌一點點的在變化,大家對他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沒有華圣到處奔波,哪來這么大的變化呀!”群眾感嘆著,紛紛為這個小伙子豎起了大拇指。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談起未來崇華圣堅定的說,“通過我們的努力,我相信鹿豕村的逐夢之路終究會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