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說起大學生村官,只認為他們有知識有文化,但要真從事農村事務還有難度。可是李哲一到我們村就撲下身子和群眾打成一片,幾件事都辦到了群眾心坎上。”2月10日山東臨清市金郝莊鎮(zhèn)東張村黨支部書記張瑞友說起李哲,連連稱贊。
春節(jié)前,在東張村做了3年大學生村官的李哲接到調任其他崗位的通知。東張村的老少爺們兒聽到消息后,都舍不得讓他走。
“2013年7月份,李哲來到我們村。那年的八九月份雨量大而集中,溝渠淤積嚴重,田里的積水排放不及時,造成了內澇秋糧減產。他走到田間地頭,和大伙商量解決方案,并在當年的10月份組織人員清挖了全村1600米的溝渠,保證了溝渠的暢通。”張瑞友說,“就這一件事情把村里的人都折服了,大家開始對這個毛頭小伙另眼相看了。”
東張村是省定貧困村,全村有貧困戶73戶240人。如何帶領鄉(xiāng)親們找到一條致富路?李哲與群眾交流,又請專家論證,決定用15畝地搞大棚,種植紅巴拉多葡萄。由于存在風險,李哲自籌資金和幾個村民一起建起了5個大棚,搞示范棚。建起大棚后,他天天住在板房內觀察葡萄苗的長勢。如今兩年過去了,大棚葡萄已見成效,一個棚能收入2萬元。
“俺村誰家有紅白事,他端盤子、抬桌子、抗板凳,跑前跑后忙個不停。誰家有病人,他總是去問問需不需要幫助。他把我們當成一家人,我們也愿意和他說知心話了。”村民李桂芝說。在與群眾交流中,李哲對大伙反映的問題做了詳細記錄。其中村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有4個:村內兩條路需要硬化、1000多平方米的垃圾臭水坑需要治理、缺少健身娛樂場所、天旱時澆水困難。李哲與村兩委一起找對策、訂方案、籌資金。
2015年春季,全村打了13眼機井,鋪設了4000米的地下管道,910畝耕地實現(xiàn)了插卡澆水。填平夯實了村內垃圾坑,建起了13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2016年的夏季村里1700米年久失修的路面重新進行了硬化,并修了下水道。對村里的貧困戶,李哲更是事事放在心上。2016年夏天,貧困戶張金岳老人的孩子考上大學。打聽到學校對貧困生有資助,李哲幫著聯(lián)系學校,上網(wǎng)查資料,又跑民政部門開證明、蓋章,為老人辦理好相關手續(xù)。聽說李哲要調走的消息,張金岳見人就打聽,“李哲還回來嗎?”李哲聽后感動地說:“農民群眾最純樸,你把他們放在心里,他們自然也把你放在心里。”
談起大學生村官的經歷,李哲說:“扎根農村,融入農民,改變農村面貌、帶領群眾致富是我矢志不渝的追求。3年多的工作積累讓我的底氣足了,底盤穩(wěn)了,步伐更堅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