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川(左)和村主任王開顏(右)一起走訪貧困戶,了解其生產生活狀況。陳 晨攝
一年多前,王朋川放棄每月2萬多元的收入,從廣州來到沂蒙山區的小山村擔任大學生村官。這期間,他經歷了心理上的落差,困與苦的考驗。通過打拼,他終于贏得了大家的信任,“無論遭遇怎樣的困難,承受多大的壓力,只要得到大家伙的信任和支持,我感覺這條路走對了!”王朋川說。
當頭潑了一瓢涼水
離開喧囂的大都市,滿懷對農村的憧憬,王朋川來到山東省平邑縣地方鎮大泉村。在這里,他真切感受到農民每天“雞鳴下地干、頭頂酷暑干、披星戴月干”的辛勞。
初來乍到,村民們對他投來不信任的眼神,王朋川的夢想被當頭潑了一瓢涼水。
一個人躺在簡陋的宿舍里苦苦思索,接下來的路怎么走?“只有拿出實績來,才能檢驗自己的能力,贏得群眾的信任。”
為盡快轉換角色,王朋川翻閱資料了解村子的情況,一有機會就走訪村干部、村民組長、老黨員、致富能人和困難戶。幾個月下來,村民們對他從剛開始不愿意多談,到逐漸能聊一些家常話,到后來有村民主動邀請他到家里吃飯,一起探討致富的門路。就這樣,王朋川一步步走進群眾心里。
在走訪黨員時,王朋川了解到,由于受條件制約,村里的黨課形式單一,大多是村干部臺上念,黨員下面聽,效果不理想;與群眾聊家常時,得知由于村子封閉,長期缺乏集體娛樂活動,導致村民思想陳舊落后,一些村民經常因為生活瑣事發生口角,村里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幾個年輕的婦女在村委會門前跳廣場舞。想看場電影,要到幾十公里外的縣城。
“周二影院”形成特色
物質上的貧困不可怕,關鍵是精神上不能缺鈣。王朋川通過網絡查閱創新農村黨課的舉措,向縣鎮組織部門了解農村黨課的注意事項。經過一番研究,他向村書記王開巖遞交了改進黨課的方案,提出在每次黨課上增加宣講農村最新政策,通報村里情況,向黨員征求發展意見建議等內容。同時采用幻燈片、視頻、動漫等喜聞樂見的形式,提升吸引力。黨員李義德說:“現在大泉村的黨課緊貼實際,通俗易懂,既明白了上級政策,又看到了未來發展,我們愿意聽。”
為了豐富村民文化生活,王朋川想著自己給村民放電影。可沒有合適的場地,也沒有投影儀、幕布等。村婦聯主任楊艷芳得知后,將村民跳廣場舞的時間減少一天,用于放電影。接著,王朋川自費購買了幕布,并向鎮里借來投影儀。一切準備就緒,王朋川將每周二定為放電影日,晚上7點準時播放,電影題材涉及艱苦創業、科技興農、無私奉獻、權益維護等,《中國合伙人》、《一個都不能少》、《湄公河行動》等幾十部影片,吸引上千人次前來觀看,形成了具有大泉村特色的“大學生村官周二影院”。村民李義海說:“我們一直懷念以前集體看電影的日子,現在大家又能聚在一起拉拉家常了,小王真是費心了。”
引導村民電商創業
隨著電腦和網絡普及,絕大多數年輕村民家里都購置了電腦,但村里沒有專門的電腦和網絡維修店,一旦電腦和網絡壞了,要跑幾公里到鎮上維修,成了村民的煩心事。王朋川利用大學期間學習的專業技能,在大泉村建起了以電腦網絡維修、政策咨詢、網上代購、代辦手續為主的“大學生村官服務站”,幫助村民解決這些看起來不起眼但非常實用的事。
“上次我電腦壞了,要是跑鎮上修得五十多塊錢,小王一分錢沒要,就把電腦修好了,還給擦得嶄新錚亮。小王這孩子不孬,是個干實事的娃。”村民王守甲說。服務站開張后,王朋川免費維修電腦百余臺,維護網絡百余次,為近30余名老年村民代購了電子產品和農資,村民們紛紛點贊。
如何讓村民搭上網絡快車富起來,是王朋川一直思考的問題。他邀請縣鎮電商成功者到村現身說法,幫村民樹立信心。在他的引導下,已有30多人從事電商,開設了包括大泉村罐頭店在內的數家淘寶店、天貓店、微店,注冊了村農副產品網店,銷售當地產的罐頭、金銀花、小米等農產品,有的月收入已經突破萬元。村民王敬福說:“以前東西都賣給販子,價格低,掙的少,現在通過網店不僅賣自己的東西,還賣別人的東西,俺們又多了一條掙錢的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