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華,新疆霍城縣薩爾布拉克鎮恰特塔勒村大學生村官,榮獲霍城縣“優秀大學生”村官“”和“群眾滿意大學生”村官“”稱號。
從天津工業職業學院畢業的張少華,選擇了與多數大學畢業的農村子弟不同的道路,沒有留在城里打拼或考公務員,而是選擇了生于此、長于此的恰特塔勒村。2009年11月,通過考試被自治區聘為恰特塔勒村大學生“村官”,兩年后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實現著自己回村創業夢。
張少華,對家鄉恰特塔勒村忒熟悉了,熟悉的就是刻在腦海里的貧窮。至今,他清晰記得小學時代30多個同學因買不起書本輟學放牛的事。這些往事一直刺激著他回到家鄉農村,改變家鄉貧窮面貌的神經。
張少華任村官后,利用半年時間入戶訪遍了全村1103戶村民,了解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況,以及對村里的期盼。“當我了解到村里有30%的村民是貧困戶,感到身上的擔子特別沉。”
“接下來,就要為鄉親辦事!”張少華思忖著。恰特塔勒村地處大山深處,偏遠閉塞,富裕勞動力多,“寧愿守在窮旮旯里,不想外出打工”的觀念占據多數人的心里。
“要脫貧,首先要轉變村民觀念,把富余勞動力轉移出去。”張少華向村黨支部提出了建議。在村黨支部的支持下,張少華主抓勞務輸出工作。2010年冬季,張少華親自任主講老師,在村里舉辦勞務輸出引導性培訓班。第一天,雖有8名村民參加培訓,但張少華與村民面對面地交流講課,讓這些村民大開眼界。“聽了張少華講解,我的腦筋開朗了,覺得自己就是臥在窩里的蝸牛忒死板了!”參加培訓的村民成了宣傳員,其他村民感到新鮮也陸續參加。3天后,自發參加培訓的村民超過了100人。村會議室容不下,只有分批辦培訓班。同時,張少華與鎮里對接,邀請有關技術人員在村里舉辦了建筑、烹飪、電焊等培訓班。當時,通過培訓向清水河番茄醬廠輸出45人。
2011年,在清水河番茄醬廠務工的村民,人均一年掙了2萬多元,這件事在村里炸開了鍋:“外面也能多掙錢,何必守著兩畝薄地過窮日子!”村里勞務輸出的村民逐年增多了。去年,村里長期勞務輸出達689人,季節性勞務輸出達900多人;村民人均9700元的收入中,勞務收入占六成。“我們一家4口人,過去只種4畝地,窮的叮當響!”村民馬梅花說,這兩年丈夫在縣城做電焊,她也打零工,日子才過好了。
“張少華到村里工作后,給村里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觀念,勞務輸出就是他的功勞。”村黨支部書記趙家武對他的成績很肯定:“他還推廣高產打瓜,去年全村高產打瓜面積5000畝,占耕地面積的一半,打瓜畝純收入比甜菜、玉米高出500元。”
央視《致富經》是張少華必看的內容。從《致富經》看中了野豬養殖項目的張少華,與村民羅通和合伙養殖野豬,承包了40畝地作為野豬養殖基地。鎮黨委將這一項目確定為黨委書記領辦項目,為他們爭取貸款30萬元,建成了100立方米的沼氣池1個、配套房屋3間、圈舍等設施。經過3年的滾動發展,野豬養殖圈舍面積達到5000平方米,固定資產達到100萬元。“我與張少華合作,看中了他腦子靈、思路新、人品好!”村民羅通和對張少華做出了很好評價。
“因為在發展階段,去年只出欄40頭野豬,今年可以出欄300頭,明年就能達到出欄1000頭的規模!”張少華說,每頭出欄的野豬體重80公斤左右,市場野豬肉每公斤60元左右,一頭野豬收入在4000多元。
“回農村創業,改變家鄉貧困面貌是我當初的夢想,也是我一輩子的追求和目標!”張少華斬釘截鐵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