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尕學生到村子里,能有多大能耐,吃得了苦不?沒養過羊沒種過地,能給村民指導啥?”24歲的大學生村官張輝初到村上時,村民常有質疑:“漢族娃娃到哈薩克族牧業村,連語言都不通,能當好干部嗎。”
僅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他用行動打消了村民的質疑,自己也漸漸成為村民口中的“智多星”。
10月29日,記者在水磨溝區澇壩溝村見到這位戴著眼鏡,笑起來溫和的大學生村官。
去年,張輝從山東農業大學畢業來到水磨溝區澇壩溝村,成了村里唯一的大學生村官,也是為數不多的漢族干部,為了解決語言障礙,他主動學習哈薩克語,還給自己起了一個響亮的哈薩克語名字“阿一丁”。
村里73歲的獨居老人吐遜汗·木沙長期患病,兒女長年在外務工,張輝主動擔負起日常照顧老人的工作。沒過多久,村上成立起志愿者隊伍,專幫孤寡老人打掃房間,陪老人聊天排解孤獨。
在村里老人的心里,張輝是個善良孩子,在年輕人眼中,他是個有能耐的“文化人”。
張輝在日常工作中發現澇壩溝村的畜牧模式比較傳統,盡管在逐步推進科學放牧,村民卻沒能很好掌握。
一些村民嘗試圈養,但防病防疫成了問題,時常出現一只羊生病一群羊遭殃,附近就一名獸醫,急得村民沒辦法,村民居龍斯·沙木克就是其中之一。
居龍斯說:“阿一丁到我家看了看,說他會想辦法,叫我別著急。一開始我不大相信,覺得他又不懂能幫什么忙,沒想到兩三天后一個專家到我家,全村50多戶村民都到我家雞棚羊圈現場聽專家講解。”
原來張輝請來了自治區畜牧科學院的哈薩克族專家,用哈薩克語講解,面對面、手把手示范牲畜及家禽的飼養管理和疫病防治方法。
這一次“阿一丁”的名字被村民記住,他也成為村里最有威望的年輕人,他說什么,村民總愿意聽。
“別看阿一丁年輕,從不說空話,干事管用,大家喜歡他的想法,更喜歡他的做法。”村民賽里根說。
“不懂就問,不會就學”對于張輝來說已成了信條,他說,“有很多事我們都可以去實踐,全看你想不想去做,我相信每一個大學生都可以在村子里發揮才能,實現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