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動真情,更要長本領
2015年10月,我如愿以償,當上了云南省鹽津縣普洱鎮黃坪村的一名大學生村官,一路克服種種困難,并在脫貧攻堅中做出了一點點小成績。對此,有一點感悟想跟大家分享。
打好脫貧攻堅戰,進入角色是前提。大學生村官到村以后,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陌生的工作……所有的一切都充滿了挑戰。因此,學會跟不同性格、訴求的村民打交道,盡快融入新環境很重要。剛開始我聽不懂方言,每當空閑的時候,就拉著其他村委會成員拉家常;下鄉走訪的時候,也盡量主動聊一些好玩的話題,在有說有笑的氛圍中,很快學會了鹽津方言。這樣,村民有哪些困難,有什么需求就可以隨便交流了,工作起來也更有針對性。
助力脫貧攻堅,同心協力是關鍵。首先,要盡快找到服務群眾的切入點,區別輕重緩急,能做的事情先做起來,別想一口吃個胖子。第二,加強與村鎮領導的溝通,將自己的扶貧想法和思路說出來,請他們幫助一起出主意,形成扶貧工作的整體合力,而不是唱獨角戲。
建功脫貧攻堅,務實創新是保障。我們身邊不少基層干部在過去的實踐中,摸索出了許多實用的好方法,值得我們用心去學。放下架子,勤學多思,把提升能力當成一份責任,虛心向村干部學,向能人學,邊學邊干,學用互動。特別要掌握一些農村當下最需要、對群眾脫貧致富最有幫助的知識和技術,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富。
基層工作不是懂電腦、會想會說就可以做好的。眼下,脫貧攻堅已進入最重要、最關鍵的階段,我們要勇于實踐,勇于創新,才能無愧于群眾和組織對我們的信任。
云南省鹽津縣普洱鎮黃坪村主任助理 吳啟艷
精準扶貧就要“一戶一策”
殷集村是后港鎮建檔立卡貧困村,全村共有623戶,2428人。村民多以種植水稻、油菜為主,少數從事魚蝦養殖,農業產業結構單一,農民收入較低。2013年村里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8戶485人,截至目前還有79戶、291人未脫貧,扶貧任務艱巨。我該怎樣做,才能讓父老鄉親早日擺脫貧困奔小康呢?
于是,我走訪貧困戶,詳細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人均收入、致貧原因等。通過走訪6組的鄭天平、16組的王進寶、19組的楊明秀等貧困戶,真實摸清了貧困的原因,并整理出相應的資料。
對于不同的貧困家庭,制定不同的幫扶政策。我和駐村工作隊、鎮包村干部、村“兩委”干部、村黨員代表以及經濟能人一道,商討確立了“一戶一幫扶,一戶一政策”的脫貧辦法,施行后效果很好。王進寶家里3口人,耕地少,妻子患有精神病,女兒天生殘疾,我們將其納入低保戶,并鼓勵他加入養牛合作社;8組村民王生明,因車禍變成植物人,無勞動能力,耕地少人口多,我們給予醫療救助;5組村民趙玉玲,父親去世母親服刑,上學困難,我們積極聯系學校,幫助申請了助學金。有的貧困戶想通過發展產業走上致富路,但不清楚貸款政策,或者怕無力償還不敢貸款,我們積極引導,鼓勵村里的能人和貧困戶一起成立養牛、水稻種植等合作社。
幾個月來,我走了不少路,加了不少班,熬了不少夜,只要能為貧困戶帶來好處,我就傾力而為。
湖北省沙洋縣后港鎮殷集村書記助理 王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