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江西省宜春市從高校畢業生中選聘了1302名大學生村官。為加大對大學生村官的使用力度,近3年來,通過公開選拔方式,該市先后有27名服務期滿大學生村官走上縣、鄉鎮副科級領導崗位。在公開選拔過程中,宜春市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本著讓干得好的考得好的原則,科學設置公開選拔每一道“關口”,讓扎根基層、在村實干、敢于擔當、業績突出的大學生村官脫穎而出。
一、組織推薦確定公選對象。大學生村官參加公開選拔,除了必須符合公選規定的條件外,還必須經過鄉鎮黨委、當地組織部門“兩輪”推薦,才能取得考試資格。鄉鎮黨委依據大學生村官在村工作表現、工作業績等情況,出具同意報考證明;考生持鄉鎮黨委證明信前往當地組織部門報名,由組織部門負責對報名人員進行資格審查,并征求當地紀檢、綜治、計生等部門意見。而后,由當地組織部門推薦符合條件人員到市委組織部參加公選筆試。通過“兩輪”推薦,讓沉下身在村工作、業績突出的參加公選,把作風不實、只是在村掛名的擋在公選門外。去年,在公開選拔副科級領導干部前期,全市有30余名在村工作表現差的大學生村官被擋在公選大門之外。
二、考題貼合村官工作實際。讓干得好的考得好,關鍵在于考題的設計必須與大學生村官在村工作實際有較高的“契合度”。為此,市委組織部專門前往長沙市公開選拔領導干部考試中心購買考題,要求命題方按照《黨政領導干部公開選拔考試大綱》規定內容,考查領導干部應具備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方法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特別強調考題必須與大學生村官身份、在村工作內容聯系緊密,并適當增加筆試主觀題的分值。2012年是基層組織建設年,一項重要的工作是對基層黨組織進行分類定級。公選時,在面試中就專門出了一道與分類定級有關的考題。大部分考生都表示這道題出得好,與中心工作對接起來了。
三、突出實績實行加分政策。為了讓工作實績突出的大學生村官在公選中占優勢,在制定公選方案時,市委組織部研究出臺了加分政策。大學生村官在村服務期間,獲得過縣級、市級、省級和國家級表彰的,分別按3分、5分、7分和10分予以加分,計入考生筆試成績。對于獲得過多個或多級表彰的,不逐個逐級加分,只取級別最高的一項加分。符合加分政策的考生,必須提供獲獎證書或表彰文件原件,由市委組織部對考生受表彰情況進行嚴格審查,做到公平、公正、透明。大學生村官孫蔚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大學生就業創業先進典型”,因而在去年公選時在筆試階段加10分,從而順利進入下一輪,并最終取得了總分第二名的成績,任職鄉鎮黨委副書記。
四、科學設計量化考察指標。組織考察是公選的一道重要程序。為了防止走過場,市委組織部借鑒經濟工作中常用的量化考核辦法,把它運用到公選的組織考察當中。實行百分制量化考核打分,考核項目包括德的考核、群眾滿意度、期滿考核結果、談話情況、在村任職情況、考勤及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學歷、投稿用稿情況、創業情況和參與社會活動等10個大項、30個計分小項。比如“在村任職情況”這一大項,設分值5分,考察對象擔任村黨組織書記或村委會主任的,該項計5分;任村黨組織副書記或村委會副主任的,計4分;任村“兩委”委員的,計3分;任村其他職務的,計2分。從市委組織部抽調人員組成考察組,對照量化考核打分表對考察對象逐一打分,并按筆試成績、面試成績、量化考核分別占40%、40%、20%的比例,計算考生總分并排名。
五、民主測評檢驗群眾基礎。大學生村官在村優秀不優秀、業績突出不突出,考察對象服務村的黨員群眾最有發言權。在組織考察環節中,市委組織部專門設計了民主測評表,通過民主測評,反映被考察人的品德及群眾認可度。組織考察對象所在村30人進行民主測評,測評對象包括村組干部、黨員代表、“五老”人員和村民代表,測評內容包括群眾滿意度、德的反向測評和德的綜合評價。民主測評表所包含的內容也作為量化考核的重要指標,這幾項考核指標所占分值為40分。同時,在德的反向測評當中,每出現一項按一定分值進行扣分,直至該項分值扣完為止。
六、差額票決實現好中選優。在公選過程中,市委組織部對進入組織考察的對象,沒有按通常1:1的比例進行等額考察,而是按1:1.2的比例進行差額考察。目的在于適當增加組織考察對象,以利于從相對多的人當中選擇更優秀、更有群眾基礎、更適合崗位的人員。組織考察結束后,由市委組織部部務會成員組成票決小組,按照選拔職位1:1的比例進行無記名票決,確定最終擬任人選。同時,對擬任人選進行為期7個工作日的公示。公示期間,發現存在影響任用問題,取消其任用資格;無異議的,確定為擬任人選,并按程序辦理任用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