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寧縣雞飛鎮80后大學生村官王蛟虎以10萬元的貸款起步,發展林下養殖,并帶動了159戶村民加入養殖合作社,通過發展生態養殖,讓村民真正實現了可持續脫貧,為大學生村官樹立了樣板。
雞飛山上養“飛雞”
陽春時節,昌寧縣雞飛鎮澡塘村的雞飛山春暖花開。大學生村官王蛟虎的家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就位于這個山頭上,尚未步入養殖場,遠遠便聽到雞鳴聲。“今年土雞蛋價格不斷走高,市場供不應求。” 王蛟虎說,合作社剛與昆明一家企業簽訂了合同,專銷土雞和雞蛋。
“做林下生態養雞項目,可以說是機緣巧合。”王蛟虎說,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他一直想做點事情來體現自己的價值,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切入點。2015年,昌寧縣扶貧攻堅拉開帷幕,王蛟虎被抽調至雞飛鎮澡塘村委會工作,一次他路過澡塘村委會雞飛村民小組時,被路邊樹林里飛出的一只雞嚇了一跳,打聽后他得知這種雞能飛二三十米遠。王蛟虎頓時生出靈感:如今人們追求生態健康飲食,會飛的雞應該大有市場。
此后,王蛟虎經過實地調查,查找相關養殖資料,初步形成了林下生態養殖項目的思路,并向雞飛鎮黨委、政府匯報。得到黨委、政府領導的支持。經過精心策劃,王蛟虎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并從村民手中流轉了200多畝山林,率先開始養殖。合作社采取統一種苗供應、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疫病防治、統一成品回收、統一品牌打造、統一技術服務“六個統一”與分戶養殖有機結合,走出一條“產供銷”一體化的路子。如今,合作社已有入社社員159戶,輻射帶動雞飛、翁堵等鄉鎮的農戶養殖。去年,合作社共銷售成雞6000多只,銷售土雞蛋7.5萬枚,發放雞苗3.6萬羽,產值達100余萬元。
隨“雞”應變克難關
由于質量高,市場認可度強,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王蛟虎的“飛雞”養殖合作社名聲遠播。然而,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王蛟虎說,養殖基地創辦之初,他資金靠借、技術靠摸、市場靠闖、時間靠擠,最終咬牙堅持了一年,才算闖過了難關。建場之初,王蛟虎靠借貸10萬元起步,本以為投入后應該可以投產了,殊不知還未辦完土地流轉、場地初建、車輛購置、雞苗引進,錢就花得差不多了,他只好又貸款,并向親戚朋友借,先后籌集了40萬元不斷完善設施、擴大生產。
“與資金的困難比起來,技術方面的難題才是最大的。”王蛟虎說,他一邊依靠畜牧獸醫部門的力量,一邊發揮自己農大畢業的優勢,找校友、老師取經,不斷結合實踐來彌補不足。
“有兩次差不多堅持不下去了。”王蛟虎說,一次是剛建場時因沒有掌握養殖技術,導致數百只半大雞死亡;另一次是進雞苗時因技術不到位致1800多只雞苗死亡。在云南農業大學的相關專家的幫助下,王蛟虎終于找到了原因。他說這兩件事讓自己越來越明白了技術的重要性,不僅自己潛心總結,還培養了一名專職的技術員,為社員和周邊群眾做技術服務。
農村電商平臺做銷售
“要實現長遠效益,就不能只顧眼前利益。”王蛟虎說,自從合作社成立后,就始終把品質作為追求,堅持走生態化、標準化的路子。在雞的品質保證上,堅持不添加任何飼料,純生態放養,足齡10個月以上的才進行銷售。對社員養的雞,他事先就做好約定,如果不按標準養殖就不代銷售。他對雞蛋同樣有嚴苛的標準,就是不符合裝箱標準的決不裝箱。王蛟虎認為,寧可損失眼前的一些收益,也不能做影響長遠發展的事。
今年3月,王蛟虎和其他5個來自不同行業的人一起,獲得了昌寧縣首屆“興昌人才獎”,得到了稅后的4萬元獎金。王蛟虎沒用獎金還債,更沒用來消費,而是拿出了大部分用于公益事業。其中投入7000元為養殖場旁邊的自然村建起了活動場所,給雞飛中學捐贈1萬元用于優秀學生獎勵和困難學生扶持,預留了5000元計劃在“六一”時到村完小贈送學生學習用品。
對于未來,王蛟虎表示,今后將完善和穩定雞和雞蛋產品的市場,在此基礎上建設冷庫,向冷鮮雞肉方向發展。同時,開發山區特色農產品,形成系列產品,運用農村淘寶、農村電商等平臺,形成線上線下結合的銷售網絡體系。通過發展生態產業,讓村民實現可持續性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