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要下好調查研究真功夫,緊盯選題方向、調查過程、報告撰寫,高質量開展好調查研究,使調查研究真正成為破解問題的金鑰匙。
緊盯調研方向,不做“無頭蒼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調研要突出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只有把準“方向盤”,才能確保調研行穩致遠,否則,只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如何把好“脈”,選好“題”,要講究“實”,聚焦重大部署、階段任務,按照上級重大決策部署及某個時期推進的大事要事,開展抓手性事項調研和發展階段性調研;要講究“新”,聚焦熱點難點困點問題,圍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抓住老百姓最急最憂最愁的問題開展民生工程調研;要講究“效”,聚焦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對黨的領導弱化虛化淡化、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不夠強,干事創業精氣神不足、不擔當不作為等開展扼殺萌芽式調研。
緊盯調查過程,不要“走馬觀花”。“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李強總理的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調查研究的重要性,只要深入基層一線,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去,才能搞好調查研究。要想全面掌握情況,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心中有數。要講究“專”,對調研內容要揣摩學習,不當外行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對標調研方向,明確工作方向,加強知識儲備,蓄足調研工作底氣,對已掌握資料進行系統梳理、總結提煉、精細分類,做細做實預調研工作,做到胸中有數,調研有“道”。要講究“活”,調研方式靈活多樣,出其不意。不能一味蠻干,虎頭虎腦沖,物有必至,事有固然,調研要講方法,老的老方法不能丟,比如座談訪談、隨機走訪、問卷調查、蹲點調查等;新的方法要會用,比如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要堅持“四不兩直”,防止被忽悠、被帶偏,讓新方法結合“老把式”,使調研看起來更具有客觀性、科學性、實效性。要講究“廣”,調研對象要全方位、多層次。忙要忙在點子上,抓要抓到關鍵處,看“門面”更要看“后院”,要向下看、向下移、向下沉,多聽頂花帶刺、牢騷抱怨、話糙調高的實嗑話,對任何反映不表態、不指示、不講評,揪出真問題,發掘真實事,得到真信息,挖出真金銀。要講究“透”,調查深度要掀開表層看本質。人力勝天,只在每事問。對每一項工作、疑點、線索要多問幾個為什么,精設問題、精準發問、深入詢問,多問具體問題,多找找問題背后的問題,層層剖析、層層探究,印證、深化信息真實性,防止材料過濾,數據摻水,甚至問題調包,避免調研粗枝大葉、流于形式。
緊盯調研報告,不要“狐假虎威”。毛澤東提出兩個響亮的口號:“一、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二、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調查研究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決策和調查研究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沒有調查研究作為支撐的決策,就是紙上談兵,難以實施;沒有決策作為方向的調查研究,就是水上浮萍,沒有方向。因此,要撰寫出講究實際、實事求是的高質量調研報告,走好調研的“最后一公里”。要講究“準”,報告內容要問題無誤,佐證材料飽滿豐富。報告內容就像一副“魚骨圖”,“魚頭”是主題,“主骨”是邏輯,“大骨”是存在問題、原因分析、對策建議,“中骨和小骨”是事例、數據,一條主骨把散亂的材料串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系統的整體,確保報告前后照應,內容“有骨有血有肉”。要講究“精”,報告撰寫要言簡意賅,精益求精。報告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文風簡練樸實,語言富有地氣,用詞精準適度,不說絕對話和過頭話,不說空洞話,不說外行話,少用生僻詞,讓調研報告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說服力強。要講究“正”,撰寫報告要嚴謹負責,求真務實。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有就有,沒有就沒有;錯就錯,對了就是對了,不能推卸責任,隨便一寫就交付差事,也不能只報喜不報憂、只講成果不說問題,更不能唯書、唯上、唯情,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強烈的責任擔當說真話、講實情、寫真事,讓調研真正成為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曲周縣委組織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