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古往今來,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近年來,全國各地在招才引智中相繼在落戶、創業、安居、就業等方面出臺各種優惠政策,拿出一系列真招實招吸引人才,釋放出強烈的愛才惜才信號,“搶人大戰”越演越烈。
眼下,一些地方把引進人才的數量作為人才工作的衡量標準,出現了重引輕用、盲目攀比等極端現象。有的引用脫節,忽視給予人才施展才能的舞臺和空間,“一引了之”“束之高閣”;有的在人才引進和使用中,沒有“量體裁衣”、因才施策,人才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如此,人才“引進來”又“留不住”,最終進入“反復引才而又無人可用”的死循環。
“抗之則在青云之上,抑之則在深泉之下;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人才之道,貴在用之。只有用好用活人才,才能使其真正發揮效能、體現價值。各級組織人事部門在想方設法“引才”的同時,要在“用才”上下更多真功夫,立足發展大局,聚焦人才關切,千方百計為引進人才搭建施展抱負、大顯身手的舞臺,,創造適宜的奮斗環境,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活力,推動形成“引進一個、留住一個、帶動一批”的良性循環。
成就事業是最大的尊重,用好人才是最好的關愛。高薪、住房、醫療等保障措施只是引進人才的基本需求,對人才而言,他們最擔心的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最在意的是成長舞臺、施展空間。各級組織人事部門要高度重視各類人才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與目標追求,因人施策,對癥下藥。要堅持揚長避短,用其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要對引進的人才進行全面摸底,深入了解和掌握引進人才的能力素質、脾氣性格、專業特長及其自身缺點,根據人才特點安排工作崗位,避其所短、用其所長。要堅持人崗相適,用當其位。再優秀的人才,如果不在適合的崗位上,有再大的才能也發揮不出來。要針對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人才的不同需求,結合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城鄉規劃建設等工作搭建好用才平臺,安排合適的工作崗位,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提高人才與崗位的匹配度,使人才能夠最大限度地開發出自身潛能。要建立優秀人才與鄉土人才“結對幫帶”機制,采取舉辦各類人才培訓班等方式,努力培育一批適應產業結構需要、具備創新富民本領的“土專家”和“田秀才”,推動實現人才“聚合、裂變”,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同時,要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敢于打破人才流動的“堅冰”,破除學歷、職稱、身份、編制等體制性障礙,不斷完善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激勵各類人才安心扎根、建功立業。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委組織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