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書記”不姓牛,姓邵,叫邵允品,是睢寧縣李集鎮徐廠村黨總支書記。因為養牛,技術又非?!芭!保虼恕芭洝钡拇竺幻劧?。
李集鎮有悠久的黃牛養殖加工傳統,但大都是一家幾頭地散養,沒有形成規模。3年前,邵允品從內蒙古一次性購進60頭幼牛,建起集體所有的“徐廠村黃牛養殖場”,進行規?;B殖。
11月8日,養牛場第三次肉牛出欄。大清早,邵允品就接到電話說收牛的車已在半路,請他做好牛出欄的準備。
“要想養好牛,首先要學會和?!慌笥选?,每天通過‘望診’,看它‘耳朵耷不耷、尾巴搖不搖、皮毛亮不亮’,從其體貌特征判斷其是否健康。如果牛的耳朵下耷、尾巴不搖,說明它精神狀態不好,不是受傷就是生病了;如果牛的皮毛不光亮,那它就一定是生了寄生蟲?!鄙墼势窅蹜z地撫摸著即將出欄的黃牛額頭,眼中滿是不舍,“這批黃牛去年11月底從外地買回來時出生還不到6個月,平均每頭牛重不足400斤。近一年的時間里,我們和它們朝夕相處,已生出了感情。今年夏季高溫,黃牛怕熱,不吃食光掉膘,我們將村辦公室的電風扇全部拿出來給它們降溫,一頭牛最多長到了1400多斤?!?/p>
不一會,收牛的大貨車到了。押車的“牛老板”真的姓牛,叫牛北斗,這是他第二次到徐廠村收牛。牛棚里,牛北斗用手捏捏牛皮、敲敲牛背說道:“不愧是‘牛書記’養的牛,膘肥肉厚、產肉率高,俺多出點兒錢不虧。”
隨著一陣陣吆喝,棚內的牛動了起來,沿著通道緩緩向大車走去。走到車前,“頭牛”像突然間明白了什么,大聲嘶叫著不愿上去。邵允品狠下心來,指揮村干部和牛斗智斗勇,弄得身上滿是汗水和牛糞。直到中午1點多,34頭牛終于上了車。過磅稱重后,牛北斗將首批79萬元買牛款打到徐廠村的賬戶,同時反復叮囑:余下的25頭牛一定不能賣給別人,他過兩天再來買。
看著大貨車緩緩駛出村子,邵允品長長出了一口氣:“這批牛賣完后能增加30多萬元集體收入。村里農戶看我們掙了錢,已有5家開始學養牛了,其他各村也紛紛效仿。目前鎮政府已經為我們注冊了‘大李集’商標,讓我們村牽頭,7個村集體入股,建規?;B牛場,計劃一期養牛800頭,同時打通飼養、加工各個環節,形成產業鏈條,希望李集鎮的牛產業越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