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才(左)在指導余方工作。(會南村村委會供圖)
師傅:黃光才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長流鎮會南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徒弟:余方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長流鎮會南村黨總支書記助理
徒弟談收獲
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2023年11月,我來到會南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助理。報到當天,鎮組織委員帶我進村時對我說:“村書記黃光才農村工作經驗豐富,會南村黨總支連續兩年獲評市‘五星基層黨支部’,你要多向他學習,爭取為村里多做實事。”我連連點頭。然而,面對陌生的環境和千頭萬緒的基層工作,我一時不知從何下手,甚至有些灰心。這時,黃光才書記——我的“師傅”,不僅耐心傳授工作經驗,更教會我如何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到村第一天,黃書記帶我熟悉村情。看到村委會墻上掛著的“海口市五星基層黨支部”等榮譽獎牌,我好奇地問:“這些榮譽是怎么得來的?”黃書記不假思索地回答:“只要把群眾放在心上,榮譽自會掛在墻上。”
“把群眾放在心上,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黃書記帶我來到村委會前的一條水溝前:“你看這條水溝,前幾年污水橫流、氣味熏鼻,村民路過都要捂著鼻子跑。”水溝旁的介紹欄上,“人大溝”三個字吸引了我的注意。原來,作為市、區兩級人大代表,黃書記連續3年提交議案,終于爭取到了資金對水溝進行改造。如今的“人大溝”不僅不臭了,還增設了涼亭和綠道,既美化了環境,又給村民提供了休閑娛樂場所,贏得了大家的點贊。
會南村有個會美花卉產業園,鼎盛時期每年能為村民帶來120萬元的土地發包收入,并提供19個就業崗位。但受市場環境影響,我到村任職時產業園已陷入經營困境:招商工作舉步維艱,入駐商家屈指可數,就業崗位大幅減少。
面對這一情況,我決定迎難而上,和黃書記主動走訪產業園,與運營企業負責人深入交流。“現在最大的困難是招商。”負責人直言不諱,“就算免租金,也很難吸引商家入駐。”為破解困局,在黃書記的指導下,我積極對接區招商辦,協助拓寬招商渠道、完善招商方案。隨著經濟回暖,通過村委會和企業的共同努力,產業園經營狀況逐步改善,企業重拾發展信心。去年,企業還追加投資升級園區設施,為未來發展注入了新動力。看著花卉產業園經營狀況回暖,黃書記向我投來贊許的目光,我也深深體會到“把群眾放在心上”的含金量。
在走訪過程中,黃書記多次和我探討如何促進村莊精神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他經常這么說。受到啟發,我建議:“我們可以開展一次挖掘并表彰身邊典型的主題活動。”黃書記當即表示支持:“好主意!就由你負責策劃組織。”
首次組織此類活動,對我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經過深入思考并廣泛征求村干部、村民意見后,我起草了活動方案。黃書記立即召集村“兩委”干部和鄉村振興工作隊開會討論,大家踴躍發言:“為擴大影響,應該舉辦頒獎儀式。”“頒獎儀式雖好,但如何提高參與度?”“不如讓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節目,辦成一臺頒獎晚會。”
通過“村民自薦+鄰里推薦+村組提名”的方式,我們征集到15位候選人材料。經老黨員、村干部等組成的村道德評議會評議,最終確定盧海英等10名先進典型。
村民盧海英的婆婆做了骨關節手術后行動不便。盧海英每天下班后都堅持為她按摩雙腿、做康復訓練,天冷時提前用暖水袋暖好被窩。婆婆愛聽瓊劇,盧海英就下載好戲曲陪她一起聽。
頒獎晚會上,盧海英等獲獎代表分享感人事跡,贏得了父老鄉親的陣陣掌聲。這場活動不僅樹立了榜樣,更在全村營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圍,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效果。 余 方
師傅有話說
不僅是師徒 更是忘年交
小余剛到村里的時候,我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踏實,但也有些擔憂:這個說話帶著書卷氣的年輕人能不能干好基層工作?經過一年多相處,小余不僅能迅速融入干部和群眾中,還經常提出很好的意見建議,我們早就把他當作會南村的一分子。
小余的干勁很足,也很有辦法。記得他剛來時,剛好遇到區巡察組進駐,多虧他全程配合,幫我們自查問題、制定方案、落實整改。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總是能用新視角發現問題。比如他發現,每天來村經過的一段國道已承擔市政道路的功能,但是仍按照國道管養,電動自行車與大貨車混行存在安全隱患,我今年就根據他的建議向市人大提交了一份議案。
小余做起事情來認真細致。舉辦“尋找身邊典型”活動時,他經常找我一遍遍地梳理活動流程,反復推敲各個環節,這股子認真勁也深深地感染了我。面對群眾,他能虛心求教,聽得進去不同意見,受得住批評,這點在年輕人身上很難得。
小余頭腦比較靈活又能腳踏實地。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背景下,他提出要立足于本村區位和土地優勢搶抓機遇。現在每次接待企業考察我都會帶上他。他提出的村集體以土地入股、保障收入的可持續性、重視環境保護等建議,都很有見地。
我跟小余年齡相差很大,但是我們都有共同的愿景,就是把會南村建設得更加美好。我們之間不僅是師徒關系,更像是忘年交。看著小余茁壯成長,我感到很欣慰。我相信,無論將來在什么崗位,他都會牢記這份基層歷練,永遠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 黃光才
本報記者 姜嘉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