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的回信里還有一本《蔣南翔傳》”“大哥哥給我畫了小鳥和樹,說希望我像小樹茁壯成長,像小鳥自由自在”……盛夏的午后,陽光熾熱,劃破寂靜的,有啾啾蟬鳴,還有孩子們興奮的討論聲。隨著承載關切的第96封書信從北京跨越山海抵達龍亢村村委會,歷時3個月的清華大學生志愿者結對龍亢小學留守兒童的“紫信封”活動第一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去年9月,我來到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龍亢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助理。除了忙于基層工作,我還在龍亢村的“小飯桌”輔導班做志愿者,負責輔導14名留守兒童的課后作業。而讓我第一次直面留守兒童缺少關愛和陪伴的現實,是源于一次關于“三月三”的閑聊?!袄蠋?,你知道三月三嗎?”“三月三的時候還能坐碰碰車、套大鵝!”“不知道到時候爸爸媽媽會不會回來帶我去?”……一聲聲童言稚語的背后,滿載著孩子們對父母陪伴的渴望。其中,讓我觸動最深的是十歲的小亮(化名)。初見他時,作業攤在旁邊,小小的身影沉迷于自己的玩具世界。當我蹲下身,嘗試與他交流時,他眼神躲閃,慌亂地藏玩具。我明白,走近他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我持續的關心和引導后,小亮終于接納了我。不僅主動和我講隨堂測試的成績,認真寫作業,還會跟我聊心事,“老師,我爸媽一般只有過年過節的時候回來”,這句無意之語卻像一顆小石子投入了我的心湖。
那天回去,我想了很久。當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持續完善,但在部分偏遠鄉村,穩定的情感陪伴和深度的精神引領仍是亟待補足的短板。作為到村任職選調生,我能為龍亢村的孩子做什么?于是,我鏈接母校資源,與清華大學研究生團委志愿服務部、建筑學院研團總支溝通,策劃名為“紫信封”的書信陪伴計劃。這一想法也得到了龍亢村黨總支書記邵建軍和龍亢實驗小學校長的認可和支持。經過仔細篩選和精心匹配,首批24名清華大學的優秀研究生志愿者順利“上崗”,與龍亢村的24名留守兒童結成了“一對一”的“筆友CP”。
“上大學需要花很多錢嗎?爺爺奶奶年紀大了,我有點擔心以后上大學的費用。”“大哥哥/大姐姐,你知道有什么辦法可以減輕家里的負擔嗎?”……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與現實的不安,隨著第一封信奔向了北京。當第一封回信寄到時,龍亢小學的教室里熱鬧非凡。孩子們小心翼翼地拆開信封,認真地閱讀?!澳阋欢ㄊ莻€好姐姐,是弟弟妹妹們的好榜樣!”“在學校有很多獎學金、助學金可以申請,國家也會向有需要的同學提供沒有利息的貸款?!薄安挥弥遍L大,也不必因為暫時的困難而灰心?!蹦托牡慕獯?、真誠的鼓勵,伴隨著印有清華校園風光的明信片,一起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更廣闊的大門,也在他們心中播下了一顆顆希望的“種子”。
3個月的書信往來,孩子們日漸開朗與自信,第二期活動也即將啟動。我希望,這跨越山海的“心靈對話”,不止給予他們向上生長的勇氣與力量。
楊瀅
楊瀅(左)入戶走訪。作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