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日
劉翼飛
現任陜西省公安廳警務保障部副調研員。2015年6月至2017年8月在漢中市洋縣華陽鎮巖豐村任第一書記
洋縣華陽古鎮巖豐村,是一個坐落在秦嶺深處的小村子。在地圖上看,這里已經非常接近太白縣地界了;用村支書嚴順禮的話說,這是個“山高皇帝遠”的地方,也是洋縣幾個數得著的深度貧困村之一。
嚴順禮算村里的能人,當村干部快30年了。他身體硬朗結實,一副黝黑瘦削的面孔,皺紋在他寬大的額頭上留下了縱橫交錯的痕跡;眼睛有神,目光明亮,給人精明和深沉的感覺;說話中氣十足,頗有條理,性格爽直,屬于快人快語的類型。他騎著摩托車,帶著我在村里沿公路的幾個組察看了一遍,邊走邊給我介紹村里情況:“咱村偏遠,也很窮,村里蓋樓房的只有周代宏一家,一般的磚木結構的房子就算村里的好條件了?!?/p>
“房子普遍陳舊,沒什么村民建新房啊!”我指著幾戶土坯房問。
“蓋房子成本很大,磚沙水泥都要從100公里以外往回運,村里有實力建房的家庭不多。”嚴順禮回答,“三個組住得都比較分散,通戶路狹窄,蓋個樓房不算材料費,單人工和運費,就是一筆不小的花費,有能力承擔的家庭不多?!彼又a充:“村里有40多戶已經移民搬遷到縣城和華陽鎮去了。”
我們沿著彎彎的山路,把村里幾條溝都轉了一圈。村莊分散在高峻的大山腳下,房屋都很古老,看上去像個滄桑、年邁的老人;又像被時光遺忘了的世外桃源,和晚霞下美麗而肅穆的群山相映,倒有幾分人在畫中行的感覺。
嚴順禮告訴我,村里有一段順口溜:“村頭村尾土坯房,入戶一腳爛泥巴。刮風下雨常停電,要找信號山上爬。”村子的落后,一方面是受自然條件限制。村委會距華陽鎮有20多公里,距縣城100公里,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基礎設施落后。一方面是經濟薄弱,沒有產業基礎。村民生活主要靠幾畝薄地,村里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到外地務工去了。全村三個村民小組共85戶,貧困戶竟有80戶。
“要想富,就得闖出一條路,突破交通和地理位置的制約,在產業發展上動腦子。三年后,要讓咱村里80%的農戶都增收,家庭收入起碼是現在的3倍以上,有沒有信心?”我問嚴順禮。
他看看我,有些狐疑地說:“我看有些懸。村里老弱病殘多,干啥啥不行?!庇盅a充道:“你們城里人辦法多,想法多,我看報紙上習總書記說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看咱們就在‘靠山吃山’上琢磨點子?!?/p>
“對,靠山吃山,咱們這里山清水秀,出產的東西純凈天然、綠色健康,把咱們山里的土特產做優質量,做亮包裝,一定能賣個好價錢!”我給支書打氣。他一聽樂了,挺挺胸,似乎有了信心:“人家說山貨越土越好,咱倆想到一處去了。”
賣什么土特產能成為我們的突破口呢?走訪中,我看到幾乎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都養有土蜂,最多的有上百箱,最少的也有兩三箱。村里有兩戶土蜂養殖大戶,一戶叫劉水成,另一戶叫朱成貴,家里都有上百箱土蜂。
我開始留意觀察,發現秦嶺腹地的巖豐村自然條件極好,每年從3月份到10月份,整整八個月內,山上幾乎都有各種野花盛開,很適合養殖土蜂。這里的土蜂蜜因為品質好,市場售價比一般蜂蜜要高很多。一般商販來村里上門收購,蜂蜜能賣到35元一斤。
劉水成父親就會養蜂,手藝傳到劉水成手里,已經是第三代養蜂人了。村里人養土蜂,基本都是用傳統的圓木桶,這種蜂桶基本只在秦嶺深山里才能見得著。劉水成很勤快,能吃苦,前年找木匠做了40多個圓蜂桶,高高地架在村前的懸崖峭壁上,遠遠看去,就是一道別樣的風景。靠著養蜂,一家人日子過得踏踏實實。
“一年能收入多少錢?”我問劉水成。
“蜂蜜賣不掉啊,一年只能賣一半,要是都賣了會有六七萬元呢。”劉水成回答。
“為啥賣不掉呢?”我問。
“能來的都是以前來過的商販,要的量有限,咱又沒有門店,一半的貨屯在家里,等到第二年再賣?!?/p>
在我的追問下,劉水成告訴我:“要是碰上哪一年花開得好,蜂蜜就割(收)得多;哪一年花開得不好,蜂蜜產量也就低了?!闭f到這里,劉水成臉色有些黯然,接著補充道:“要是碰上哪一年天冷,蜜蜂就有損失,收成基本也是靠天。”他告訴我,養蜂不出大力氣,投入的勞動力少,收入也還行,就是不穩定。
我又走訪了朱成貴家,了解到的情況基本一樣。在另外幾戶農戶家里,他們都表示土蜂養殖可以發展,最大的問題是自然災害和蜂蜜銷售難題,要是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家家戶戶都可以靠養蜂來增收。
我琢磨著將養蜂作為村里的致富產業之一,應該可行。
秋天里的一天,我回家時特意帶了劉水成家四瓶一斤裝的土蜂蜜給西安的朋友,請他們品嘗。朋友多年食用土蜂蜜,很有品鑒經驗,品嘗蜂蜜后大加贊揚:“這土蜂蜜太好了,有一種野花的香味,這是我喝過的最好的蜂蜜了,比市場上買的好多了!”另一位朋友嘗過后還讓我再給他買20斤,說要送親戚。得到幾個朋友的一致肯定后,我有些興奮,也有了自信,相信在秦嶺土蜂蜜上做點文章,將它發展為村里的支柱產業之一,這個方向沒錯!
回到村里,我馬上和村“兩委”開會討論發展土蜂養殖的可行性,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我又趕快動員劉水成和朱成貴:“村上準備成立一個土蜂養殖合作社,你倆來當技術顧問,咋樣?”隨后我給他們詳細講解了土蜂養殖計劃和土蜂蜜的市場前景,他倆爽快地答應了。我給劉水成和朱成貴打氣:“你們負責養好蜂,負責蜂蜜的質量和產量,產品包裝和銷售交給我,到時候收入都是合作社的,每個人都有份!”
目標一致后,大家開始想辦法,怎樣才能做出真正的好蜂蜜,賣出好價錢。最后一致認為:先外出取經,把蜜蜂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學會,把控好蜂蜜的質量,這才是根本。
我聯系了幾個漢中的朋友,又多方聯系到了佛坪和留壩兩個縣的土蜂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帶著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前去取經。
3月,秦嶺深處還是一片冰封大地,我們從村里出發去留壩縣學習規模化養蜂技術。5個人,只有一輛客貨兩用車,怎么辦?我對村主任譚李文說:“我們再借一輛車吧,貨車不能載人?!?“哪有那么嬌氣,我們農村人經常坐貨車。抓緊時間,人家留壩合作社的負責人在等著我們呢。”譚李文回答。為了節省時間,我沒有堅持。駕駛室除司機只能坐兩個人,我跟村監委會主任陳昌明坐到沒有車篷的車廂里。冷風嗖嗖地吹,我倆縮成一團,被風吹得張不開嘴,睜不開眼,一開口,冷風就順著舌頭往肚子里鉆。車還沒到縣城,我感覺身體已經被凍僵了!
但只要一切順利,辛苦也值了,我在心里默默安慰自己。走了六個多小時,到了留壩縣土蜂養殖合作社。我們說明來意,人家說,參觀學習都可以,就是不賣蜜蜂。
怎么辦?我一邊聽講解,一邊聯系朋友給合作社理事長打電話,同時表明我們的誠意。留壩合作社負責人終于被我打動了,答應先賣給我們200箱土蜂,但當知道我們要先賒賬時,又不愿意了。沒辦法,我出示了自己的警官證,表明了身份,加之帶了村上的介紹信,好說歹說,他們總算勉強答應了。
搬蜂箱時,我們發現這些蜜蜂比見到的蜜蜂體積小,就有些疑惑,留壩養蜂合作社負責人幾句話打消了我們的疑慮:“你們要的是土蜂,這200箱都是土蜂,體型比中華蜂要小一些,產糖(蜜)量也要小一些,但蜂蜜質量卻是最好的。你們放心,一年后你們自然會驗證我今天的話?!焙献魃缲撠熑擞纸o我們具體傳授了蜜蜂安全過冬的防范措施:“土蜂壽命只有三四個月,冬天要給蜂箱穿棉衣,圍稻草和包裹棉絮都是不錯的辦法,蜂箱上面加蓋石棉瓦效果更好。蜜蜂生病時一定要及早發現,及時請專家來治病?!备兄x留壩的熱心養蜂人,不但給我們傳授養殖技術,還讓我們欠著錢先帶回了價值12萬元的200多箱土蜂。
運輸車出了留壩,已經是下午3點多了,我們卻還沒吃午飯。由于車上全是蜜蜂,在人口密集區不能停車,我們就在路邊找了一家小店,只有涼皮供應。又冷又餓的我們顧不上別的,每人吃了一碗。涼皮可真涼啊,一個下午都感到身體是冰涼的。晚上9點,我們終于將蜜蜂安全運回村里。
在留壩,我們參觀了土蜂養殖合作社的運營模式,請教了土蜂的養護和病蟲害防治相關知識,詳細跟蹤學習了土蜂蜜生產過程中蜂場環境、蜜源、蜂機具、引種、蜂群管理、蜂場與機具消毒、蜜蜂病敵害防治、蜂產品生產、儲存各環節的技術和常識,深深感到,要辦好土蜂合作社,真是不容易。
第二周,我又帶了幾個技術骨干和村干部,到200多公里外的佛坪學習蜜蜂的養殖技術。在佛坪縣,我們重點在縣里兩家較大的合作社學習了土蜂的引種、人工分蜂、人工育王、選種、繁育和保種等育種環節的技術,學習了蜂種的提純復壯、純種選育和雜交育種等育種方法,還有蜂蜜的提純和質量保障技術。兩天下來,我們每個人都記了滿滿一大本子。特別是兩個養蜂戶,學習參觀讓他們大開眼界。“以前養蜂,我們是聽天由命,人家是科學養殖,以后,我們也要科學養殖,要把每一分錢都花到刀刃上!”朱成貴對養蜂充滿了希望。
為了讓村里其他養殖戶也掌握好養蜂技術,我又托朋友聯系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教授來村里辦培訓班,30多戶養殖戶參加了培訓。
村里要正式成立合作社了,今天的村民大會,到會的村民異常整齊。等到講明合作社的加入方式和享受的權益時,有人不愿意了,各種猜測和議論紛紛出來了?!斑@咋又回到大鍋飯時候了呢?大家勞動,再一起分勞動成果。我不加入,你們誰愿意誰加入!”還有人說:“走,你們這是胡整么,動員我們都加入,要是每一戶都入了合作社,大家都來分紅,能有多少錢分到我家戶下?總之我不信?!?/p>
貧困戶嚴加成大聲說道:“我們不加入,也不信你們,要是真為我們好,村上把這些蜜蜂分了,我們每戶養幾箱,自然也就增收了!”
“只有壯大了集體經濟,個人才有分紅。咱這也是響應現在國家政策要求。合作社有規章制度,也有嚴格的管理制度,請你們相信。只有形成規模化養殖,產品質量才有保障,才能和銷售商談得起價,說得上話,我們不會讓大家吃虧的。”我解釋道。
61歲的李茂強跳出來嚷道:“我自己就能養蜂,還有技術。我有幾個問題,要是合作社幾個人把蜜蜂養死了,咋辦?他們幾個要是把好蜂蜜帶回自己家,把差質量的留給合作社,咋能賣上好價錢?”
“有合作社的制度約束,在技術上我們一直在努力,再說還有我在監督,還有省公安廳在監督,你擔心的事情不會發生的!”我給村民一個一個做思想工作,算是勉強壓下了大家的不滿和疑慮。
一個月后,土蜂合作社由剛成立時的3戶增加到36戶。合作社技術員由劉水成和朱成貴擔任,理事長由村主任譚李文擔任,又確定了三個人擔任其他職務,我們的合作社正式投入運營。
創業伊始,大家熱情高漲,每個人都一邊學習養殖技術,一邊挑選蜂場,平整場地。準備工作完成后,我們將臨時放在村委會周圍的蜂箱全部搬到了養殖基地。我跟著村民一起平整土地,搬挪蜂箱,已經是個地道的農民了。
說來也怪,自從養了蜂,幾乎每年我都要遭受蜜蜂“親吻”幾次,有時即使離蜂箱很遠,蜜蜂還是會“光顧”我。因為先后六次被蜜蜂蟄,村民送給我一個“蜜蜂書記”的外號。
到了7月份,我開始著手準備蜂蜜的包裝設計。因為每年土蜂蜜10月份上市,蜂蜜包裝必須要在產品上市前做出來。
以前村里土蜂蜜的包裝基本都是簡易的罐頭瓶子或者塑料瓶,既不衛生,也難看。我和支書嚴順禮專門到縣城超市一個個調研市場上銷售的土蜂蜜的包裝,拍了照片回來研究;又請教了省公安廳正在洋縣掛職副縣長的劉圣杰,讓他帶著我們找到專業的設計公司。通過反復比較和研究討論,最終確定了富有巖豐村特色的美觀大方的蜂蜜外包裝,給土蜂蜜穿上了“新衣服”。巖豐村的土蜂蜜一下子洋氣起來了。
當年11月,我們的土蜂蜜上市了??上驳氖?,那一年秦嶺的野花開得異常繁盛,合作社的土蜂蜜獲得了大豐收,產量近1000公斤。我將村里的土蜂蜜拿到國家質檢部門蜂蜜檢測中心去檢測,檢測出具的報告表明巖豐土蜂蜜中含有更為齊全的花種物質、礦物質、氨基酸等。因為秦嶺土蜂蜜保留了更多的花蜜香味,所以口感更好。飼養全過程不使用蜂藥,營養價值、藥用價值更是受到了人們的青睞。那兩個月里,合作社工作人員比以前更忙碌了。等忙完所有工序,產品上市已經是半個月后了。
一上市,我們的土蜂蜜就大受歡迎,禮盒裝的蜂蜜僅在西安一地就賣了1000多盒,純收入達到近20萬。
臨近年底,合作社分紅,入股最少的貧困戶李茂財也分到了1000元。他拿著1000元分紅,老淚縱橫:“合作社好,比咱自己養蜂養得好,蜂蜜也賣出了好價錢!”村民對合作社再無疑慮,都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希望。
正當大家都沉浸在歡樂之中,打算來年再上一層樓的時候,誰都沒料到,我們的土蜂養殖將面臨一場生死考驗。
秦嶺深處,立冬前后,氣溫很快就會降到10℃以下。2016年的巖豐村,立冬之后便開始進入嚴寒而漫長的冬季。對于土蜂養殖戶來說,嚴冬是個難關。冬至后,天寒地凍,零下10℃左右的氣溫持續了近一個月。按照技術方案,我們提前把蜂箱用稻草密密地包了起來,以為這樣就能安全過冬了,沒想到偶然間發現幾十個蜂箱一點動靜也沒有,打開一看才發現連蜂王在內的蜜蜂全部被凍死了!仔細一檢查,五六十箱蜜蜂全部被凍死了。天哪,辛苦了一年的成績被一場大雪全毀了!我心疼,支書和村主任看了也連連搖頭,覺得可惜。我們趕快把蜂箱重新包裹了一遍,可隨后幾天,仍然有二三十箱蜜蜂接連被凍死。我趕緊撥通留壩養蜂專家的電話,對方說,秦嶺今年氣溫異常低,蜜蜂保溫要包上棉絮才行??纱笱┓饴罚侥睦锊拍苷业矫扌酰课亿s快給省公安廳在洋縣掛職副縣長的劉圣杰打電話,讓他幫忙在縣城買好棉絮。兩天后,度日如年的我終于等到公路解凍了,便立即趕到城里,帶回棉絮,將剩下的150多箱蜂包了個嚴嚴實實。盡管這一次我又被蜜蜂蜇了,但心里還是長出了一口氣。
經歷了許多波折,剩下的蜜蜂總算全部存活下來了。兩年后,合作社的蜂蜜產量已經恢復到1000多公斤,為村里創造了20多萬元的收入。
在養蜂產業欣欣向榮的同時,我幫村里協調扶貧項目資金,完成了道路改造工程,安裝了路燈,對村民旱廁進行了三格化水沖式改造,將沿村河堤進行了加固美化改造。村里移動信號弱,網絡不通,我幫著協調移動公司拉來光纖,建起了通信基站,實現了4G網絡接入,村里的農副產品電銷也具備了條件。
如今的巖豐村,再也沒有以往窮鄉僻壤的舊面貌,從內而外煥發著一派生機:家家門口都通了整潔的水泥路,村民們的屋舍修葺一新,農閑時村民們就在文化廣場上健身娛樂,農家書屋里時刻都有讀書的身影。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蜂箱和香菇大棚,地里種上了山茱萸、豬苓等中藥材,到處一片勃勃生機。
來源:陜西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