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一個國家發展的第一資源。近年來,各地紛紛都在努力念好“人才經”,各類人才也是各顯神通,通過自身所學推動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各地持續升溫的引才實踐中,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引才是一方面,留用是更關鍵的另一方面。打好“人才”這張王牌,需要不斷拓寬引才視野,明白加強人才留用的渠道,才能進一步激發高質量發展的活力。
近幾年來,各地“搶人大戰”日益激烈,許多地方政府都在不斷探索實踐引才新發展模式。據了解,有些地區以“項目引才”“以賽引才”,旨在“不為所有,但為所用”。這種引才的方式不僅具有針對性強、靈活性高的特點,還具備成本低、見效快的優點,因此受到各地的青睞,但同時,也應注意一定要按本地發展需求選拔引進好適合的“將才”,只有這樣精準引才、持續引才,才能確保引進的人才日后可為本地重點領域和產業提供人才支撐和智慧保障,才能真正發揮出創新人才的效用。
上面提到的引才方式,多是在落戶惠享、發放補貼、給予便利等政策方面給予人才吸引力。各地的這些優惠政策雷同性較強,因此會導致大面積的同質化競爭,最終想要達到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有些地方大膽創新,采用“優化軟環境”留住人才。這些地方在引才實踐中,一方面“優待”外來人才,另一方面培養使用本土人才,同時不斷完善綜合服務和配套支持,努力營造公平競爭、勞有所得、有效保護知識產權的市場環境、法治環境,讓各類人才真正實現“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由此看來,引才留才不應單打一、搞一錘子買賣,除了在落戶住房、薪資補貼等“真金白銀”上繼續發力外,也要在創新機制、人才服務、文化氛圍營造等軟環境改善上精耕細作。
還有些地方為了留住人才,從增強人才的歸屬感方面入手。近年來,各高校畢業生到三、四線中小城市、小縣城、基層鄉鎮和農村工作的情況日益顯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把留在一、二線大城市作為唯一未來選項。這也側面反映出,各地正在不斷提升對人才的吸引力,一方面吸引本土人才學成歸來,另一方面加大力度為各地高校優秀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有的提出為本地人才建立“成長全過程”跟蹤服務機制,根據其專業、興趣、就業去向等分類引導其就業,確保精準引才;有的打破“學歷、論文、年齡、身份”等錄用標準,同時不斷完善業績評價與激勵機制,增強人才歸屬感的同時,也解決了錯位發展問題,并基于自身特色和位置優勢不斷廣納賢才。
總而言之,引才只是招才引智的第一步,堅持引才、留才、用才并重才是人才戰略的關鍵所在,如何留住人才、讓其充分施展才華、創新創業,進而為本地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才是打造人才高地的最終目的,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磅礴力量。(磁縣組織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