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大棚內,張愛華麻利地將西紅柿裝筐。(固安縣委組織部供圖)
初夏,熱烈的陽光照耀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柳泉鎮西洋屯村的田間地頭,空氣里氤氳著泥土的芬芳和作物生長的氣息。在村南的溫室大棚內,62歲的村民張愛華正麻利地將紅彤彤的西紅柿分揀裝筐。“自從入股大棚,每年保底收入就有近5000元,還能在基地務工掙工資。”說話間,她額頭滲著細密汗珠,笑容明媚。
這個曾因產業單一陷入發展困境的村莊,如今正通過“設施農業+光伏經濟”雙輪驅動,蹚出一條鄉村振興的特色發展之路。截至今年3月,西洋屯村已有近百戶村民以土地、資金等方式入股,建成300畝標準化溫室大棚,通過種植香瓜、西紅柿等高附加值果蔬,年產值突破60萬元。
時間回溯到2024年1月,廊坊市稅務局、市衛生職業學院駐村工作隊初到西洋屯村時,看到的還是另一番景象:地塊分散,面積大小不一,各家各戶零散種植,大田作物畝產低、效益差,畝均收益不足千元。“初到村時,我們發現西洋屯村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北方傳統村莊,要產業沒產業,要資源沒資源,村民大多以外出務工為主。”駐村第一書記張曉杰回憶,“怎么給村街發展找出路,成為大家亟待破解的問題。”
面對集體經濟發展滯后、群眾增收渠道狹窄的困境,駐村工作隊聯合村“兩委”創新推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實施“支部+企業+農戶”聯動機制。通過帶領黨員代表多次赴河北保定、山東壽光等地考察學習,多次召開村民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和村民共同商議村街發展路徑,最終確定以發展設施農業破題,打造優質果品種植基地。采取“合作社+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模式,建立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農帶農機制。西洋屯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社員提供全面的支持,從市場信息的精準把握,到技術信息的專業指導,再到物資供應的及時保障以及銷售渠道的廣泛開拓,與農戶緊密相連,實現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
“通過統一技術指導、品牌包裝和市場銷售,基地農產品溢價率達30%,帶動戶均增收800余元,村集體年增收7萬元。”張曉杰介紹。
從村主街由南向北望去,不少屋頂都換上了“新裝”,鱗次櫛比的光伏板整齊排列。在設施農業穩步發展的同時,駐村工作隊還創新構建“立體經濟”模式,針對農村屋頂閑置資源,引入光伏發電項目,采取“集體屋頂租賃+農戶自發自用”方式,建設10個分布式光伏電站。該項目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4萬元,實現“陽光收益”與綠色發展的雙贏。
土地流轉改革同樣成效顯著。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一起,挨家挨戶做工作,動員村民將600余畝零散耕地集中流轉。如今,成方連片的智慧農田里,無人機低空盤旋進行植保作業,水肥一體化設備精準灌溉施肥。“以前咱自己種,地不成片,累死累活還掙不了幾個錢。現在土地流轉出去,新技術廣泛應用,省心省力,每畝地收益還從800元漲到了950元,糧食產量也提高了不少。”村黨支部書記王宇豪感慨地說。經測算,新技術應用后,糧食單產提高了15%。
“我們堅持‘兩條腿走路’,既發展高附加值設施農業,又守牢糧食安全底線。”駐村干部柴潤國表示,“雙產業”發展模式成效明顯,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翻番,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7%。
如今,西洋屯村正規劃建設冷鏈物流中心和農產品加工廠,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全力打造產銷一體化的發展格局。
本報記者 馬燕 通訊員 莫凡毅 牛夢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