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克斯縣喀拉托海鎮(zhèn)葉什克勒克村刺繡合作社最近在趕制一批16萬元的訂單,村里28名婦女白天在合作社忙完后,有些人還把活兒帶回家里接著做。村民古麗努爾?鐵力巴勒德說:“每個月有2500元的收入,我在這里工作兩個月了,以前我們在家里閑著,工作隊來了以后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就業(yè)機會。今后我們努力接更多的訂單,不斷增收致富。”
葉什克勒克村是個牧業(yè)村,又被稱為“山羊村”。2017年以前,貧困人口占全村總人口的40%。伊犁州民政局駐葉什克勒克村“訪惠聚”工作隊第一書記胡玲調研后發(fā)現(xiàn),這個村富余勞動力占全村人口的70%,讓富余勞動力有事干、有錢賺,是精準脫貧的有效途徑。于是,工作隊與村“兩委”確定了“轉變從思想開始,改變從腳下進行”的理念,激發(fā)村民自我脫貧意識。
村民好遜?阿布德海以前“等靠要”思想嚴重,家里生活一直比較貧困。胡玲主動和他結為親戚,并通過村里評選的“好村民”“就近就業(yè)星”“致富創(chuàng)業(yè)星”等身邊典型幫助他轉變觀念。去年,好遜?阿布德海在村里的建房工地打工。半年多時間就掙了上萬元。好遜?阿布德海用打工掙來的錢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
如今,一年的收入超過7萬元。好遜?阿布德海:“去年在工作隊的帶領下我和孩子掙了4萬元,去年買了50只羊,今年也買了50只羊,今后要向更多脫貧致富的村民學習,走上致富路。”
在轉變村民思想觀念的基礎上,工作隊還以入股分紅的方式將167戶560人的產業(yè)扶貧資金整合,成立農業(yè)機械、褐牛、山羊、蜂業(yè)、土雞5個合作社,每年按入股額的10%分紅,到2020年歸還本金,以實現(xiàn)農牧民持續(xù)穩(wěn)定增收。
2017年以來,在胡玲的努力下,葉什克勒克村180戶693名貧困群眾實現(xiàn)了精準脫貧:“物資和資金是死的,只有賦予它好的理念和積極的行動,這個物資和資金才能增值,才能談脫貧。轉變從思想開始,改變從腳下進行,主要是抓扶志和扶智。讓所有的項目、所有的資金去落地,讓老百姓受益,讓這個村欣欣向榮是我們‘訪惠聚’的本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