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林甸縣漁香玉米合作社推進全產業鏈增值
科技種糧底氣足
本報記者郁靜嫻
隆冬時節,黑龍江林甸縣紅旗鎮永勝村里,一場別開生面的包豆包活動正在進行,鄰里鄉親三五結伴,換上圍裙、套上手套,涼水和面,豆包出鍋后色澤金黃,咬一口,軟糯筋道……
“好玉米包出好豆包,這玉米黏性高,不僅可以磨面,還能制藥呢。”漁香玉米種植合作社理事長王正義得意地說。
漁香玉米合作社成立已有9個年頭,社員從十幾戶增長到4200多戶,經營總面積達到4.6萬畝。王正義說,2020年立秋后,受臺風影響,部分地塊玉米倒伏,可年底一算賬,總產量3萬多噸,畝效益還比上年翻了一倍,“減產不減收”,奧秘就藏在這一粒粒玉米里。
“種糧還得靠科技!我跟著合作社種了兩年,每年一畝地少說也能增收150元。”村民張金福嘗到了甜頭:合作社統一供種、送技術,地里不打藥、施有機肥,訂單收購,每斤比市場價高一毛錢。目前,合作社玉米綠色種植面積發展到8000多畝。
為什么要發展綠色玉米?王正義坦言,林甸縣地處松嫩平原北部,是天然弱堿地,積溫條件適宜種玉米。但這些年,有的農民化肥、農藥越用越多,生產成本增加不說,土壤也變得板結。“咱得利用好地理優勢,把化肥農藥減下去,讓玉米質量提上來!”王正義“盯”上了一家一戶房前屋后的農家園,不再大水大肥,轉成節肥節藥。
合作社在大田推廣有機模式,牧草輪種,深耕深翻,追施農家肥,土壤結構逐年改善。合作社還與黑龍江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合作,設立工作站,請專家對玉米品質進行檢測。“連續兩年藥殘零檢出,再過兩年,就能取得有機認證。”王正義高興地說。
怎么種糧更賺錢?王正義覺得,光靠“原字號”還不夠。這幾年,合作社研發了玉米黃金米、玉米高筋粉、糯玉米粉、玉米面條等8個深加工產品,“拿玉米胚乳來說,4斤玉米出1斤胚乳,加工成本不低,但折算下來,每斤玉米至少多掙5—7毛錢,農民每畝增收150—230元。”收支賬一算,農戶心服口服。
2020年,合作社的新產品亮相全國農交會,“我們推出的這幾種產品制作方便快捷,而且營養價值高,很受城里人喜歡。”合作社銷售經理高天為大家介紹。
嚴把質量關,延長產業鏈。2020年,合作社與中糧集團、北大荒集團簽訂了共計3萬噸優質玉米深加工產品購銷協議。前不久,還跟一家餐飲連鎖企業合作,創立了新品牌。王正義說:“好產品還要好口碑,咱們的玉米也要在全國打響牌子!”
如今,王正義對種糧信心十足,2021年,合作社打算擴大玉米種植規模;在玉米加工基礎上,開發小麥、紅小豆等深加工產品;在一些旅游景區設立檔口店,推動產業“接二連三”,帶動更多種糧農戶增收致富。
延伸閱讀
2020年,我國糧食再獲豐收。全國糧食總產量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站穩1.3萬億斤臺階,收獲沉甸甸的“十七連豐”。糧食連年豐收,穩民心,提信心,為我國應對風險挑戰、穩定經濟社會大局發揮了“壓艙石”“穩定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