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丹棱縣梅灣村大力實施人居環境整治
宜居鄉村面貌一新
本報記者王浩李曉晴
青翠群山環抱著四川丹棱縣齊樂鎮梅灣村,鄉間小道盤山蜿蜒,一棟棟農房點綴其間。
“我家第一名!”不久前一場“優美庭院”評比在村里開展,20戶農家脫穎而出,村民邱建明家拔得頭籌。
“環境好了,心里也敞亮。”說起自家庭院,邱建明滿臉笑容,“院壩寬敞整潔,房前屋后種上花草,雜物擺放得整整齊齊。拿了獎有面子,現在大家都爭著看誰家干凈。”
讓家家戶戶干凈起來。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雷行建,擔任了梅灣村黨支部書記。看到村里臟亂差的環境,他下定決心,搞一場村莊“大清潔”。經過走訪調研,村里決定從清潔庭院干起。雷行建說,“村里聘請專家指導農民如何布置盆景、擺放物件,村民們的生活習慣逐漸改變,環境一下子清爽多了。”
“小家”美了,村子這個“大家”也得美起來。從2018年開始,丹棱縣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解決農村垃圾處理難題。在縣里的支持下,村里聘請保潔員分段負責,垃圾有人管;建了60多個垃圾池,垃圾有地放;每家每戶發放多個垃圾桶,垃圾能分類。目前村里形成了“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垃圾基本看不到了,我們打心眼里滿意。”邱建明感慨。
污水咋收集?如何處理?農村污水處理是老大難。“關鍵要因地制宜。”雷行建說,梅灣村結合改廁、改水,鋪設管網,解決了農村污水收集難題。一座座小型簡易污水處理設備落地。居住分散的村戶,建起了生態濕地池;居住集中的,配置了小型污水一體化處理設備。此外,畜禽糞污制作沼氣或經處理后還田,實現循環利用。
一簇簇美人蕉從竹籬笆探出頭,走近一瞧,原來是污水生態濕地池。“污水排進池子里,經過厭氧處理、植物過濾吸收后再排放,污水變成清水了。”雷行建介紹。
農村污水處理設備需要投入,村民接受嗎?“一套設備算下來,每戶平均成本3000元左右。”雷行建說。為了激發村民積極性,縣里出臺獎補政策,每戶補貼2700元左右;村干部挨家挨戶做工作,黨員帶頭示范,村民積極響應。如今,村里建成生態濕地池300多個,污水處理一體化設備26套,全村污水處理率達到了95%。
守護青山綠水,更要建立長效機制,讓村子從“一時美”到“時時美”。“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動員村民主動參與其中。”雷行建介紹,“我們把環境整治寫進了村規民約,選了鄉風文明理事長負責監督,設立公益崗位。”村子干凈了,環境好了,村里的笑聲越來越多。
好環境帶來了好發展。梅灣村是個“柑橘村”,全村果園8000多畝,村民收入的80%來自柑橘。村兩委為未來設計,要走農旅融合路子:村里緊挨著景區,旅游公路環繞而過,2021年準備建500畝高標準柑橘采摘園,引導村民建民宿,以后來村里的游客,不僅能賞美景,還能采摘、休閑。
延伸閱讀
截至目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目標任務基本完成,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已覆蓋90%以上的行政村,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鄉村面貌煥然一新。隨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加快補齊,不斷提升的“美麗指數”將帶來更多人氣、財氣,美麗鄉村將更加宜居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