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太行山谷,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侯家莊鄉崗底村的果農正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開展施肥、疏果、套袋等工作。崗底村黨總支書記71歲的楊雙牛踩著晨露走進新建的高標準蘋果種植園,從綴滿花苞的蘋果枝下走過。這個曾經靠山吃不上山、靠地吃不飽肚子的小山村,如今村民人均收入達到4.6萬元。楊雙牛很欣慰。
村民楊增林對記者說,鄉親們把日子過成了歌兒,多虧了“拓荒牛”楊書記。多年來,他帶領大家完成了崗底村實現蛻變的“三個夢想”,讓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第一個夢想:家家成為“萬元戶”
20世紀80年代初,楊雙牛在成為崗底“當家人”之前經營著貿易貨棧,是村民羨慕的“萬元戶”。1984年,他當選崗底村黨支部書記。念著“甘蔗不能兩頭甜”,他關掉自己的貿易貨棧,一心想讓村民家家成為“萬元戶”。崗底那時窮得掉渣,全村162戶,406口人,人均19畝山、半分田。楊雙牛明白,靠地吃不飽肚子是因為地少,靠山吃不上山是因為山荒。然而,治山不同于種地,它要打眼、放炮、治水,一家一戶干不了,必須靠集體的力量。
從1985年開始,在楊雙牛和村“兩委”的帶領下,將分包到戶的山場統一收回,由村民集體治理,實行“五統一分”(統一設計規劃、統一組織施工、統一組織服務、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檢查驗收,分戶承包經營)。10年苦戰,村民投義務工40萬個,動土石210萬立方米,修地上小水庫4座、地下水庫1座,攔水壩2500米,栽種果樹10萬株,治理了8000畝荒山。
山場得到治理,村里又確定了“五分一統”(分戶專業承包、分散經營管理、分類技術指導、分清權利責任、分級獨立核算、統一品牌銷售)管山、管樹“統分”結合的管理體制,實現了山場有效的治理和管理,兌現了“收荒山放綠山”的承諾。昔日的荒山披綠,累累果實滿枝頭。
楊雙牛帶領崗底人奮戰12年,成功地把荒山變成了“金山”。1997年,崗底家家成為“萬元戶”的夢想成真。
第二個夢想:人均收入一萬元
第一個夢想成真,楊雙牛捧出了一個更大的夢想——村民人均收入一萬元。
要實現這一夢想,就意味著每戶年收入增加三倍。這個時候,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來到崗底科教扶貧,送來了科技的“金扁擔”。
楊雙牛遵循“農村要想富,專家加支部”理念,把李保國當成“財神”,李保國也把崗底當成家,一住就是20年。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李保國根據崗底村的海拔和土壤特點,在紅富士蘋果樹上好中選優、優中改良,培育出了富崗一、二、三號蘋果,并把企業標準通俗化為老百姓能夠接受的生產工序,以此為基礎在全村落實優質蘋果生產技術。崗底因此被媒體稱為全國“第一個果農‘持證下田’的村莊”。
吃上“科技飯”的崗底果農,除了種好自己的果園,還行走在800里太行搞技術服務,一天能掙150元服務費。僅技術服務一項,全村果農年收入100多萬元。
“金扁擔”挑出了“金蘋果”。富崗蘋果獲得99昆明世博會銀獎、中國馳名商標等一系列榮譽,蘋果由論筐賣變論個賣,每年蘋果還在樹上就已有了主,其中最好的蘋果賣到100元一個。
2010年,崗底的第二個夢想照進現實,人均收入達到了1.5萬元。
第三個夢想:人均收入4萬元
第二個夢想實現后,楊雙牛又萌生了第三個夢想——人均收入4萬元,這比第二個又增加了3倍。
“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高,我們的奮斗目標也必須跟上。”楊雙牛說,這就要求把好蘋果賣上好價錢。首先,讓蘋果品質更高,嚴格按128道蘋果標準生產工序,一道都不能少。村里投資100萬元安裝了蘋果安全追溯系統,為每個蘋果打造“電子簡歷”,實現全程綠色監控。同時,投資5000萬元建起萬噸氣調蘋果保鮮庫,全程冷鏈銷售,保證消費者一年四季吃到新鮮蘋果。
在楊雙牛的堅持下,崗底蘋果一直走品牌化經營之路,創立的“富崗蘋果”這個“響當當”的招牌,走專營直銷的路子,在北京、石家莊、邯鄲等地自設專賣店,所有富崗蘋果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并把專賣店開到了互聯網平臺。
十年磨一劍。2024年,楊雙牛帶領群眾超額實現了他第三個夢想,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4.6萬元,全村蘋果產業年產值突破1.5億元。
風過果園,吹動老書記花白的頭發,他圓這三個夢想圓了將近四十年。如今的崗底村富了,80%以上土地被果樹覆蓋,家家蓋起了小洋樓、購買了小轎車,村民們過上了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2025年,我們將繼續做大做強蘋果產業,把村民人均收入提升至5萬元以上,培育持證果匠超200名,讓‘太行福果’香飄國內外?!睏铍p牛說。
本報記者 孟濤 通訊員 連永亮
楊雙牛(右一)進行蘋果技術培訓。(內丘縣委組織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