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早晨8點半,由“鄉村校園改造計劃”公益項目三位老隊員組成的考察小組在南京祿口機場集合,啟程前往新疆伊犁,考察那里的6所鄉村學校。
“鄉村校園改造計劃”第9季,正式啟動。
從2017年起,每年改造一所鄉村學校,每年暑假舉辦一場東西部兒童融合夏令營,如今已是第9年。寧夏、貴州、四川、甘肅、湖南、云南、青海……項目足跡已踏遍我國大部分西部地區。
今年,公益陣營再擴容!“鄉村校園改造計劃”第9季將由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旗下三大公益品牌新華日報“水滴公益”、鄉村干部報“溫暖鄉村公益行”、“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強國公益”聯合發起。
“何時去新疆?”老隊員們總是在問。今年,在江蘇援伊前方指揮部的幫助下,終于如愿!作為新華報業《水滴公益》欄目負責人,記者參與了今年在伊犁的考察,有幸親歷這難忘的兩天三晚,遇見了最美的風景和最需要改造的校園。
由于飛機延誤,考察組5月9日凌晨才落地伊寧機場,6小時后便迎著晨曦駕車出發。此次時間緊、任務重,要在2天之內考察分別位于6個縣的鄉村學校,每天需駕駛700-800公里,對三位考察隊員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美麗的雪山腳下,瘸腿的籃球架
這個季節的天山山脈還能看到厚厚的山頂積雪,雪山在陽光下顯得格外圣潔美麗。從昭蘇縣城向著雪山一直開,行駛65公里,經過一望無際的農田、綠油油的牧場、國家濕地公園、玉湖景區……直到天山腳下,便到達昭蘇縣察汗烏蘇蒙古族鄉小學。學校始建于1947年,全校現有572名學生,分別來自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等9個民族。
進入校門,向我們迎面而來的是一條支離破碎的校園主干道。一段長長的水泥路面風化成黃豆大的顆粒,走在上面真實體會到“硌腳”的感覺。難以想象低年級的孩子們在上面奔跑時,深一腳淺一腳的樣子。學校秦書記說,這是一個班的衛生包干區,每次大掃除,他們總是最后一個完成,因為坑坑洼洼的地面實在是太難打掃了。
主干道的左手邊是操場,遠遠看去,紅色的塑膠跑道上是大塊大塊的土黃色斑駁,露出底層的水泥色。走近一看,塑膠尚存的地方情況也好不到哪去,塑膠表面已風化成碎片或渣渣。與破碎的跑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孩子們奔跑的快樂模樣。他們咯咯笑著跑步,就像擁有最棒的跑道。
沿主干道再向前走,右邊是籃球場。球場的水泥地面布滿裂縫和小坑。更令人揪心的是,一只籃球架因銹蝕嚴重,底部一根支架直接斷掉,成了“瘸腿”。秦書記指著其它球架說,這些早就斷過也修過了。修的方式是用一條鐵柱連接斷裂處,就像是給骨折的病人打上鋼板。
此時正值大課間,全校的孩子們一起集合在教學樓前做課間操。看到隊員手上的相機,性格活潑的小同學說:“可以給我拍照嗎?”記者舉起相機的瞬間,十幾個孩子湊過來,齊齊綻放笑容,快樂的瞬間被定格。
這些像花兒一樣可愛的孩子們應該擁有更好、更完善的校園環境。這是當時當刻隊員們心里的聲音。
或許你心中有疑問,校園設施破損,學校為什么不及時修繕呢?我們了解到,學校的日常開銷主要來自于每個學生七百多元的“生均經費”。當地冬季氣溫零下20度—30度,冬季又十分漫長。對學校來說,取暖費是一筆非常大的支出。規模較小、學生較少的鄉村學校,經費有限,取暖費和水電費等基本開支就幾乎消耗掉大部分經費,很難再有余力再進行校園修繕。
零下30度的日子,供暖管在漏水
第二個學校的情況會不會好一點?我們帶著這樣的想法踏入特克斯縣喬拉克鐵熱克鎮套喬拉克鐵熱克牧業寄宿制小學。
在此前提交改造訴求時,校長填寫的是:“改造供暖設施。”但當校長帶著我們前往校園一隅的鍋爐房時,我們卻被這樣一幕驚呆了:一群男孩子在長滿荒草的操場上踢球,環形跑道是土黃色的,走近一看,原來是泥土跑道。淘氣的男生飛奔而過,身后揚起一片土灰。給他們合影時,記者在鏡頭中看到,這些沾著灰塵的小臉上卻掩不住眼中亮晶晶的神采。“老師好!”他們笑著說。
8年來,“鄉村校園改造計劃”共改造過9所鄉村學校,卻還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操場。校長卻向我們表示,操場并不是學校最急需改造的部分,因為“鄉下的學校大都是這樣的操場,孩子們習慣了”。對這個學校而言,最緊要的是修繕取暖設施。不然,“下一個冬季,師生們將會很難熬”。
在學校鍋爐房,校長介紹說,現在縣里很少還有燒鍋爐取暖的學校,但他還是很愿意繼續燒下去。因為“燒煤省錢,用電取暖太費錢了。”去年冬天,教師辦公室的40個電暖氣片,只開了一半,卻花掉了6萬元電費,把他心疼壞了。
但是,這套鍋爐系統卻已超期服役,尤其是管道,“不是這里漏就是那里漏,整個取暖季都在忙著搶修管道。”他希望能盡快把主管道換掉,如果有可能,鍋爐也應該換新的。“鍋爐的壽命一般是8年,如今我們已經用了9年,一旦鍋爐出問題,整個校園的供暖就要停擺了。”
校長還希望能修一修校園里坑坑洼洼的水泥地面。和前一所學校一樣,校園里水泥硬化地面出現大面積的風化、開裂、地面沉降,“學生跑快了容易絆倒”,校長憂心仲仲。
為什么校園里的水泥地面容易損壞?校長說,冬季天氣惡劣,厚厚的積雪難以消融,堿性的水質對水泥地面傷害很大。所以,這里的水泥硬化地面使用壽命更短一些。唯有及時修復坑洞和裂痕,才能阻止破損擴大,保持地面的平整。
第三個學校尼勒克縣木斯鎮烏圖九年制中心學校也有鍋爐超期服役、主供暖管道腐蝕嚴重的情況。
校長李偉是一個壯碩的漢子,他打開井蓋給我們看管道的現狀:銹跡已完全覆蓋管壁,看不到一處光滑。他形容說:“管壁已經酥了,像紙一樣薄,用硬物一捅就是一個洞。”冬季到來時,爬管道檢修是家常便飯。“管道采用的是老的施工工藝,保溫材料還是石棉網,現在都碎了,爬一次管道渾身癢。”他盼著早日把主管道更換,現在最新的施工工藝,焊口采用聚乙烯包裹,耐用又牢靠,不用再擔心堿性水質的腐蝕。
這是一個九年制學校,有1071名在校生,450名住宿生。在課間的在校園里,我們看到低年級的小毛頭和身高1.8米的大哥哥并肩行走,這樣的場景頗為有趣。
學校的宿舍樓很大,是2022年新建的。李校長驕傲的說:“這是全校最結實的樓了!”這套老舊的鍋爐承擔著宿舍樓、教學樓、辦公樓里一千多名師生的供暖任務,脆弱的管道已岌岌可危,再也不能等下去了。
長滿“補丁”的教學樓,漏雨的教室
第四所學校新源縣那拉提鎮烏拉斯臺牧業小學旁邊就是伊犁最著名的景點那拉提草原。這所學校是考察組此行最期待的學校之一,雪山下、大草原旁,校園環境該有多美?
從小小的校門進入,我們在校園里看到了一片小小的草原——原來是學校的操場。環形的跑道長滿淺綠色的雜草,中間的足球場區域長滿深綠色的雜草,遠遠望去難以辨認這里竟然是學校操場。年輕的牛校長紅著臉解釋:“雨水多,又是土操場,草長得太快了。這個操場我們在正常使用的!”
和其它學校一樣,校園里處處可見風化開裂的水泥地面,教學樓的外墻破損也更為嚴重,一眼望去數不清有多少破洞,最嚴重之處甚至裸露著保溫層。
但是,操場、地面、外墻,這些都不是校長最想修的,當務之急是修繕漏雨的教學樓屋頂。“這里風大、雨多,幾乎每天都有五級風。屋頂漏水問題已經嚴重影響我們的教學秩序,頂樓的教室都沒法用,同學們只好擠在漏雨不是那么嚴重的一些教室里上課。”
第五所學校霍城縣大西溝鎮中心學校是一所非常“美麗”的校園。校園占地面積很大,寬敞明亮,鮮艷的紅色校舍和茂密的綠植交錯相間,一片生機勃勃。為什么要給“美麗”要打引號呢?因為這是我們腦中想象的、重新粉刷校園外墻后學校的樣子。
我們眼中看到的校園其實是“破破爛爛”的。教學樓、宿舍樓、教室公寓……沒有一棟建筑的外墻是完好的。脫落的墻皮就像一個個“補丁”,紅色外墻上一塊塊的淺色“補丁”分外扎眼。
這所學校設施完善,平日的小修小補也能及時解決。校長說,鎮政府對學校很支持,有時會給些建筑材料,老師們自己動手就把活兒干了。但是,修繕外墻的“活兒”太大了,費用也比較高,學校實在難以承擔。
第六所學校是考察組此行遇到的設施最完善的學校。伊寧市達達木圖鎮達達木圖村小學是一所有著近90年歷史的學校,主教學樓重建于2016年,校園里還有一棟南京大明路汽車街辦在2011年捐建的兩層高的輔樓。剛剛下過雨的校園地面一塵不染、光滑明亮,操場是去年剛修的塑膠跑道,紅綠相間、賞心悅目。我們站在校園里,心里想著:“這才是鄉村校園該有的樣子。”
但是,這里的校長也有難以解決的煩惱。第一件依然與取暖有關。幾年前,學校安裝了空氣能取暖設施,起初非常好用。但使用時間長了漸漸出現暖氣片爆管的現象。每年一壞就是幾十片,更換暖氣片對學校來說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校長說,這種暖氣片容易損壞的原因是里面帶有除銹劑,如果全部換成傳統鑄鐵的,就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容易損壞的暖氣片
校長的另一個煩惱是旱廁。如此美麗的校園和臭氣熏天的旱廁實在不匹配。尤其對低年級的小同學來說,使用旱廁還有安全隱患。校長早就在籌劃將旱廁改造成水廁的工作。鎮上已經完成校外排污管網的改造,現在只需要在校園里鋪設排污管網,便可與校外的主管道連接。施工條件有了、方案也有了,目前只缺資金。
達達木圖村小學的旱廁
參與此次考察的隊員張斌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他花了一周時間,整理6學校的改造需求并認真計算可能的花費,最后將全部預算整理成表格,供大家參考。
“鄉村校園改造計劃”公益項目,每年改造一所鄉村小學。我們此行考察的目的,原本是從6所學校中挑選一所實施改造,并于暑期在當地組織東西部兒童的融合夏令營。考察結束后,我們發現難以選擇。其實每個學校都符合項目要求,符合我們為孩子營造更安全更美好校園的初衷。難以抉擇的是,每個學校都有最為緊急的修繕任務。看著那些孩子燦爛的笑臉,我們心中不忍拒絕。但費用有限,該怎么辦呢?
“鄉村校園改造計劃”赴伊犁考察組合影。
今年,我們想多幫助幾所學校。我們決定,先啟動招募志愿者、籌集用于改造校園的工程款,最后根據募集善款的總金額來決定改造哪些項目、幫助哪些學校。你愿意加入我們嗎?我們也誠摯邀請愛心企業加入這個公益的項目,僅需10-20萬便可幫助一個伊犁的學校解決最迫切的需求。此外,文體器材、圖書、電腦(二手亦可)等物資,也是這些學校普遍缺乏的。
如果你有意參與今年的“鄉村校園改造計劃”,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進群了解詳情。我們招募35個赴伊犁鄉村校園暑期參與校園改造的志愿者家庭,同時也歡迎愿意助力項目募款的愛心人士、企業加入我們。如您有更省錢、實用的改造方案,也可以幫我們出謀劃策。
關于“鄉村校園改造計劃”:
新華報業傳媒集團 “鄉村校園改造計劃”公益項目,8年完成9個西部鄉村校園的改造。每年改造一所鄉村學校,每年暑假舉辦一場兩地融合夏令營。每年有超過一千個愛心家庭通過不同的方式參與其中。項目入選中國記協“2023中國媒體公益十大優秀案例”。
2017年,為寧夏小坡小學改造操場、校舍、供水設施和飲水系統。2018年,為貴州瑤光小學翻新宿舍、修建新食堂、新籃球場。2019年,為四川大涼山心星小學新建校園圍墻、鋪設籃球場。2020年,2021年,分別為甘肅長城中心校、長城小學、五墩小學更換校舍門窗、墻面、改造化糞池、安裝供暖系統、鋪設足球場和籃球場,以及新建一座學生廁所。2022年,為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鵬程完小翻新校舍屋頂、鋪設籃球場、新建校園農村。2023年,為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塔城鎮塔城中心完小新建一個乒乓球館。2024年,為青海西寧田家寨小學維修校園地面、改造排污管網、增設衛浴設施,讓孩子們告別旱廁。
今年,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水滴公益”“溫暖鄉村公益行”“強國公益”強強聯合,去新疆伊犁天山腳下,幫助幾所鄉村校園改造操場、修復漏雨屋頂、修繕取暖設施等校園硬件,并組織一個兩地學生的融合夏令營。
項目所募款項由江蘇省婦女兒童福利基金會新華報業水滴公益愛心基金專款專用,將全部用于在民政部門備案的“鄉村校園改造計劃"公益項目。
善行之微光,友愛之薪火,將在這一季匯聚成更閃亮的星海,照亮更多鄉村的孩子。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劉霞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