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黔東南州在脫貧攻堅主戰場強化黨建引領,持續提升組織引領力、群眾內生力和攻堅執行力,全州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167萬銳減到目前的4.86萬,貧困發生率由42%下降到1.19%,苗鄉侗寨的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美滿新生活。
建強隊伍。把最會打硬仗、最能打勝仗的精銳部隊選派到脫貧攻堅一線。成立以州委書記任總指揮長、州長任副總指揮長的扶貧作戰“指揮部”,將全州16個縣(市)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大戰區”,把縣一級作為主戰場、鄉(鎮)村作為前沿陣地,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作戰體系。從州縣直機關、鄉鎮選派8123名優秀年輕干部,組成1038支駐村工作隊進駐深度貧困村。在村民組上建立了2萬余個黨組織,讓黨旗在攻堅前沿陣地高高飄揚。
筑牢堡壘。全州678個先進村與746個貧困村結成幫扶對子。實施“頭雁”領航工程,引導黨員大學畢業生、致富帶頭人、外出返鄉能人、村醫村教等參選村黨組織書記。用好杭州市對口幫扶、中直省直單位定點幫扶等優勢資源,組織村黨組織書記到先進地區“充電蓄能”。積極引導村級后備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村寨治理,打造出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轉變觀念。加強正向激勵,采取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舉措,調動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州1623名第一書記、6418名駐村干部通過召開群眾會、院壩會、家庭會,宣講脫貧攻堅惠民政策,促使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變為“我要脫貧”。
壓實責任。對全州脫貧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周期性、巡回式、全覆蓋督戰督導,建立正向激勵清單和反向懲處清單。對在脫貧攻堅期間表現優秀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符合提拔條件的干部優先提拔使用;對工作作風不實、弄虛作假的干部嚴肅問責。
(本版圖文由黔東南州委組織部提供)
開展志愿服務,組織黨員干部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圖為黎平縣黨員志愿者在產業基地指導群眾管護果樹。
實施“頭雁”領航工程,發展村級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圖為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祝壩村黨支部書記(右)和群眾一起采收西紅花。
丹寨縣推行“企業包縣、整體脫貧”模式,建成萬達小鎮,通過發展旅游帶動群眾脫貧。圖為丹寨縣萬達小鎮鳥瞰圖。
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增強群眾獲得感。圖為榕江縣計劃鄉烏略村群眾拿到集體分紅。
把基層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相融合,探索出“黨建+產業園”的好路子。圖為凱里市下司鎮新華村貧困群眾在黨建農業產業扶貧園采摘葡萄。
挖掘培育鄉土人才,拓展群眾致富渠道。圖為錦屏縣“名繡娘”指導群眾刺繡。
黨員帶頭創辦小微企業、領辦合作社,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圖為鎮遠縣羊場鎮龍洞村黨員許乃紅(左一)在自己的食用菌基地傳授培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