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第六批82名省、市、縣派駐村第一書記響應組織號召,奔赴汀江兩岸、杭川大地,在生機勃勃的鄉村天地,在瓜果飄香的田間地頭,在大山深處的房前院后,在忙前忙后的項目工地,以智慧為筆、以汗水為墨,奮力在鄉村田野上描繪出一幅幅助農興農的“好豐景”。
建強戰斗堡壘、發展富民產業、深化鄉村治理、解決群眾難題……3年來,他們真蹲實駐、真幫實促、真抓實干,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把暖民心的事辦細,把順民意的事辦好,用心勾勒屬于上杭的美麗山居圖。
融入:真蹲實駐 帶著群眾努力干
融入,是駐村第一書記的第一課。他們以實干起步,從群眾“急難愁盼”的事情干起。
駐村之初,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選派到上杭縣臨城鎮九洲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張勇第一時間開展入戶走訪調研。張勇發現了一個怪事,九洲村家家戶戶門前屋后都存放著大水缸。原來,九洲村雖地處汀江河與舊縣河交匯處“兩河流域”,但依然存在飲水困難問題,蜜雪梨生產種植也因供水不足問題而大受影響。
“要想改變現狀,必須得從供水抓起。”張勇謀定工作思路,暗暗下定決心。
說干就干。張勇主動協助供水部門加快推進九洲村供水管道建設布局,并確定供水管道的安裝次序和布局走向。在張勇和村“兩委”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九洲村終于實現戶戶通自來水。同時,他還積極修建水渠,建設電灌站,解決了該村300畝稻田缺水和2000多畝蜜雪梨嚴重缺水問題。
飲水、交通、用電……九洲村的喜人變化,離不開張勇和村“兩委”干部的努力,群眾在一件件、一樁樁好事實事中感受到溫暖和力量。在張勇的帶領下,近年來九洲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之路,先后榮獲“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市級十佳產業興旺村”等榮譽。
同張勇一樣,福建省機電(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選派到上杭縣湖洋鎮文光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范維始終把村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作為工作的切入點和突破點,在第一次走訪中了解到由于安山自然村道路及文光村環荷花池至國道一段路狹窄難行,村民出行極不方便。為此,他和村“兩委”把道路改造提升工程作為頭等大事來推進,從設計到定稿,從爭取政策到籌集資金,“一條龍”跑到底。如今,原來狹窄的路面拓展至6米,安裝上嶄新的路燈,沿線打造綠化帶串連起小而美的景致,成了該村最亮眼的風景線。
資金、技術、人才、項目……3年來,像張勇、范維一樣的駐村第一書記,不負組織重托、不負群眾期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983件,爭取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983個、落實資金4億多元,推動黨員致富帶頭人領辦產業發展項目524個,實現村財年均增收10.36萬元。
引領:真幫實促 激發活力加油干
嶄新明亮的黨群服務中心、設施完善的黨員活動中心、貼心暖心的鄉村議事小院、紅紅火火的產業項目……行走在上杭縣的鄉鎮、村莊,處處感受到基層黨組織建全完善、凝心聚力的“精、氣、神”。
組織強,人心齊。駐村之初,面對部分基層黨組織軟弱、凝聚力不強、村莊發展停滯等問題,駐村第一書記把抓黨建、打基礎作為首要幫扶任務,認真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黨內政治生活,積極開展“第一書記講黨課”、外出開展黨性教育等活動,努力把村黨組織建設成為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
在中都鎮興坊村,省委網信辦派駐黨支部第一書記陳佑康在鍛造隊伍上下實功,營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濃厚氛圍。
在稔田鎮官田村,市委黨校派駐黨支部第一書記劉永輝完善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打造“文韻官田”黨建綜合示范點,夯實黨建“陣地”。
在通賢鎮通賢村,市自然資源局派駐黨支部第一書記陳霞青創建黨員“八大崗位”,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在古田鎮五龍村,國網上杭縣供電公司派駐黨支部第一書記黃慧敏爭取資金建成龍巖市首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點、為民服務站,成了該村一道靚麗的風景。
3年來,抓住“黨建”這個根本,全縣駐村第一書記累計召開駐點村“三會一課”2500余場次,儲備村級后備力量295人,發展預備黨員158人,修繕提升村級組織活動場所70個。
班子強起來,人心聚起來。如今,在駐村第一書記的帶領下,全縣駐點村的黨員人心齊了,群眾心氣順了,黨支部號召力、凝聚力、戰斗力顯著提升。
古田鎮五龍村駐村第一書記黃慧敏(中)到村里百香果種植基地,了解百香果種植、收成和售賣情況。( 上杭縣委組織部供圖)
發展:真抓實干 富民強村一起干
層層梯田,綠意盎然,才溪鎮溪北村大坪果場臍橙基地,沉甸甸的臍橙在微風中搖曳,與片區內正在完善的紅色旅游景區遙相呼應。
為深入貫徹市委賦予上杭“三個先行示范”要求,駐村第一書記堅持把黨建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資源,把黨建活力轉化為鄉村振興動力,不斷強化對鄉村振興工作的組織領導。
跨村聯建,探索區域發展模式。針對農村部分產業存在有種養弱加工、有產業弱鏈條、有產品弱市場等問題,整合政策、資金、人才等資源,以片區黨組織為引領,因地制宜探索創建星級“紅領共富工坊”,著力在“小品種”“小切口”“小鏈條”上精準發力,助推集體增收、企業增效、群眾致富。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32所“紅領共富工坊”,涵蓋現代農業、預制菜、鄉村文旅等多個生產領域,帶動從業人員1.6萬余人,吸納低收入農戶3463名,人均增收3257元。
找準重心,工作推進有的放矢。緊扣不同時間節點的重點工作,深入實施“紅領行動 亮燈領杭”基層黨建示范提升行動、培育提升33個黨建示范點,提級建設5個市級黨建示范點,打造上杭黨建“四季圖譜”;全域常態化開展“紅雁領杭、村村比武”擂臺競賽活動,統籌駐村第一書記工作力量,并通過觀摩、集中考評,推動幫扶工作提升。
激發活力,打造“鄉村振興夢想家”。駐村第一書記充分發揮協調對接優勢,依托“鄉村振興夢想家”招募平臺,招引企業入駐,盤活農村閑置資源,發展農副產品加工、高效農業、特色種養殖、民俗旅游等產業項目,實現村受益、企發展、民增收。
在鄉村振興路上,上杭縣第六批駐村第一書記立足當地特色,發揮自身優勢,用一片真心,幫助村子培育產業項目、爭取資金政策,促進當地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溪北村建設智慧大棚果蔬采摘基地,推行‘產業+旅游’的方式,帶動村民致富,助推產業更好發展。”省委軍民融合辦派駐上杭縣溪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翁文鵬說道。除了智慧果蔬基地,還有鄉村振興產業孵化中心、鴕鳥基地、養蜂基地……在溪北村,看到的是產業發展的繁榮景象,感受到的是加快振興的蓬勃氣勢,品味到的是村美民富的幸福味道,這是近年來翁文鵬書記帶領溪北村民以敢闖敢拼的精神,探索出的一條新路、好路。
仲夏又至,瓜果盈香。3年來,上杭縣第一書記以真情聚民心、以實干促發展,把成果撒在希望田野上、把答卷寫在群眾心坎上。三年的幫扶不是終點,而是黨群同心,共促鄉村振興的新起點。杭山秀水間,廣大駐村第一書記腳踏實地、奮發有為、再建新功,揮墨勾畫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縣域樣板”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