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吱吱吱……”2024年12月9日,在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西井鎮(zhèn)五十畝村,村民張書平熟練地操作著山茱萸采摘機,只見他將采摘機勾住樹枝,山茱萸果實紛紛掉落在樹下早已鋪好的布單上。不一會兒,一棵山茱萸樹的采摘工作便順利完成。張書平告訴記者,過去,采摘山茱萸是一件麻煩的事,村民要攀上樹一顆一顆地采摘,不僅存在一定危險,還難免會折損樹枝。現在,部分村民用上了山茱萸采摘機,采摘一棵樹僅需十幾分鐘,既省時省力,又能保證采摘得干凈利落。
山茱萸俗稱棗皮,又稱“五味子”,是傳統(tǒng)中藥中的一味珍貴藥材。近年來,作為山西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發(fā)展林業(yè)規(guī)模經營試點縣,黎城縣堅持以“林地增綠、林農增收、林業(yè)增效”為目標,穩(wěn)妥推進林地“三權分置”、規(guī)模經營主體培育、金融支持等工作,推動實現生態(tài)美、產業(yè)興、百姓富。2024年,五十畝村的路邊場邊、溝溝岔岔,全種上了山茱萸樹。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漫山遍野的山茱萸開出金黃色的花兒,吸引了眾多游人前來欣賞。到了冬天,村里的山茱萸熟了,一粒粒飽滿的果實,宛如晶瑩剔透的紅瑪瑙掛滿枝頭。此時,村里的男女老少齊上陣,忙著采摘山茱萸。
種滿全村“角落里”的茱萸開出了致富花,結出了致富果。“我家有1.5畝山茱萸,2023年畝產100多公斤,每公斤50元,收入7500元。2024年價格好,收入1萬元左右。”村民李培林說。
截至目前,黎城縣已有10多個村種植山茱萸,種植面積2000多畝,每畝可為村民創(chuàng)收5000元左右。黎城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王瑞崗表示,黎城縣積極探索“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流轉農戶的林地經營權實現林地的規(guī)模經營,為農戶提供掙租金、掙薪金、分股金的機會,促進農戶增收。
鄉(xiāng)村產業(yè)發(fā)展,步履不停。當地對山茱萸果實進行了深加工,延長產業(yè)鏈。走進村里的山茱萸烘干車間,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忙著加工山茱萸。五十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引海介紹,山茱萸鮮果采摘下來,要脫籽去皮烘干,在用色選機自動分揀后,就發(fā)往全國各地。“2024年收購100噸鮮果,日烘干量約兩噸。”
本報記者 車婧 周靜文
通訊員 李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