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當地氣溫直線下降。在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船營子村的一片林地里,幾千只清遠麻雞在追逐嬉鬧。
去年4月初,劉偉光開始擔任船營子村第一書記,養殖清遠麻雞是他帶領貧困戶脫貧的示范項目,也是申報“五面紅旗嘎查村”的重點審核條件之一。
2018年以來,通遼在全市農村牧區開展爭創“五面紅旗嘎查村”活動,從黨建示范、脫貧致富、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社會治理五個方面進行考核評選,用成果說話,看成效用人,調動起派駐干部的激情。
目標鼓舞
精準扶貧有干頭
五面紅旗,五個目標,每達標一個,就授旗一面,同時還能獲得1萬元建設發展資金獎勵。“爭旗奪標”活動給派駐干部“精準扶貧”設定了“精準目標”,成為通遼市提升派駐干部工作成效、培育派駐干部成長的重要抓手。
柏林艾勒嘎查今年要爭取拿到“黨建示范”和“產業興旺”兩面紅旗。第一書記王有財進村后,立即組織嘎查支部黨員進市區、進電廠參觀學習,協調發電總廠支持村級集體經濟建設,投入近200萬元建成基礎母牛養殖場。
通遼市要求派駐干部每周保證駐村工作5天,但王有財最長31天沒有回家。今年大年初一,他就從家里帶著水果、點心到村里過春節。王有財說:“我不放心場子,還有幾個貧困戶的農牧民在養殖場干活呢,得讓他們也過個好年啊!”
為幫扶國家級貧困旗科左中旗,通遼市派駐扶貧干部43人,包聯43個嘎查村扶貧工作,并創建成立聯合黨支部。根據“地域相鄰、基礎相通、產業相近”的原則,聯合支部將所包聯的貧困村劃分為5個區域,每個區域建立一個黨小組,并設定一名指導員,制定工作清單,爭取在2020年實現市級包聯的“紅旗嘎查村”集體經濟空白村全部清零,效益全部遞增。
制度激勵
干事創業有奔頭
在奈曼旗達木嘎筒村南頭,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速凍與冷藏兼用型冷庫高高聳起。冷庫里,一袋袋紅鮮椒正通過庫房的傳送帶傳出貨窗,落到一輛即將發往青島的大貨車上。
卸任不到兩個月的駐村第一書記巴圖來到庫房,向企業負責人李振軍詢問鮮椒售價。李振軍說:“市場占住了,一斤怎么也有幾毛錢賺,農民虧不著。”此前,巴圖深入研究了當地鮮活農產品普遍售價不高的問題,發現主要是冷鏈體系不完善。于是,他爭取項目資金,在村里建成這個冷庫。
巴圖熟悉市情,在產業發展規劃、農超對接上有思路、有辦法。他規劃發展紅鮮椒種植,使農民畝均增收2000多元,還在椒田的栽植、采摘環節,帶動農牧民務工增收800元左右。今年9月,經組織考察,他被提拔任用為奈曼旗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由扶貧包村改為扶貧包片。
很多派駐干部都是脫崗工作,派駐前在重要崗位工作,能力較強,如果沒有良好的選任機制,這些人工作起來就會瞻前顧后。為此,通遼市拿出50個處級領導崗位名額,為一線扶貧干部專用。還規定旗縣把年度鄉科級干部提拔指標的50%,用在扶貧一線的干部身上。
兩年來,通遼市提拔重用扶貧一線干部到處級領導崗位工作30人,各旗縣市區共提拔重用扶貧干部到鄉科級崗位工作480人。
典型引領
務實作為有勁頭
派駐基層的扶貧干部,崗位具有臨時性質,對其成長進行關懷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遼市對這批干部格外重視,一年獎勵表彰兩次。市委組織部還編輯了《脫貧攻堅典型案例》《優秀共產黨員事跡》等多部書籍,通過先進典型來引領帶動基層干部干事創業。
巴圖、劉偉光、王有財等一批派駐扶貧干部榜上有名,他們辦法多、干勁足,眼光長遠,在培育村級組織集體經濟、建設帶不走的工作隊等方面,都發揮著引領作用。
劉偉光帶動17個貧困戶一同養雞脫貧。第一批雞出欄了,還指導養殖戶們清舍消毒,引進第二批。劉偉光說:“這個項目只有持續發展好,我們工作隊的任務才算完成。”船營子村集體積累從零開始,不到一年,集體經濟收入就達到15萬元。
巴圖把眼光放在推進全鎮特色種植發展上,無籽西瓜、紅鮮椒、中藥材款冬花種植逐漸形成規模。王有財一心撲在貧困村的養殖合作社里,眼看快要退休了,鎮黨委返聘他為養殖合作社理事長,繼續留任第一書記。